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沈一贯所作,名为《偶成三首(其二)》。沈一贯,字道源,号石田,明朝著名文学家、官员。此诗以议论为主,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诗中开篇“诉冤大觉前,笑破黄金口”,以“诉冤”与“笑破”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世间存在的不公与虚伪。接着,“今昨无是非,是非日生有”一句,指出是非观念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暗示了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养交猎浮名,是名不能久”则批评了人们为了追求虚名而结交朋友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最终难以持久,暗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紧接着,“息交谢浮名,是名亦名否”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世俗名利、寻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尧舜让天下,燕哙从之丑”通过历史典故,将古代圣贤的谦让美德与后世的贪权行为进行对比,强调了道德传承的重要性。“老子与韩非,一传相尾首”则将道家哲学与法家思想并置,探讨了不同哲学体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贯穿,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通过对比、讽刺和引述历史故事,展现了沈一贯作为文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