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郭承务芦雁

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

其裔复有郭万里,胸中丹青饱无限。

为谁作此芦雁图,杰出南齐宇文焕。

烟水潇潇风捲芦,沙边鸿雁暮相呼。

潇潇洞庭此秋景,世间此画知有无。

幻出栖雁三四只,八九叶芦横古碛。

欲宿未宿嘹唳声,渔舟泊岸山烟黑。

秋风吹落梧叶黄,过雁往往归衡阳。

横空书字人不识,飞过有影沉沧浪。

落霞浸水江村暮,数只翱翔回古渡。

引领举喙啄荷花,飞越戍楼西畔去。

云寒月淡西塞秋,几声凄切惹人愁。

岸头飞共丹枫落,打团成阵访沙鸥。

似此景物似此意,君今画之不难事。

数幅鹅溪冰雪缣,须臾扫出芦雁市。

世间岂无学画者,未必有与君相似。

我欲致之箧笥间,满笥爽气生秋寒。

恐君此画无人见,有画斗者谁敢战。

挂于幽轩素壁间,一日须看千百遍。

形式: 古风

翻译

郭熙画艺冠群,即使他离去名声犹在。
他的后代郭万里,心中满载绘画的精华。
不知为谁绘芦雁图,技法超群如南齐宇文焕。
芦苇摇曳风起,傍晚沙边鸿雁呼唤。
洞庭秋色如画,世间是否还有这样的作品。
幻化出三四只栖雁,八九片芦叶横陈荒滩。
欲栖未栖鸣叫着,渔舟靠岸夜色深沉。
秋风吹黄梧桐叶,大雁南飞至衡阳。
空中字迹无人识,飞过水面留下波澜。
夕阳浸染江村暮色,几只雁回翔古渡口。
引领长喙啄食荷花,飞过戍楼向西而去。
西塞秋云冷月,雁鸣声声引人哀愁。
岸边红枫与雁同飞,聚集成群寻觅沙鸥。
如此景色蕴含深意,你画出来并非难事。
鹅溪冰雪般的细绢,片刻间便绘出芦雁群。
世间不乏学画者,但能如你者寥寥。
我想将画收入箱中,满箱清气带来秋凉。
只怕这画无人欣赏,有谁能与之作对手。
挂在静室白墙之上,每日需观千百遍。

注释

郭熙:宋代著名画家。
冠:第一。
裔:后代。
宇文焕:南齐画家,以擅长雁图著称。
潇潇:形容水声或风声。
八九叶芦:几片芦苇。
古碛:古代的沙洲。
嘹唳:雁鸣声。
爽气:清爽的气息。
秋寒:秋日的凉意。
有画斗者:敢于挑战的人。
幽轩:静室。
素壁:洁白的墙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景图画,画中的芦雁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捕捉到了自然界秋天特有的情调和色彩,从烟水、风卷到沙边鸿雁,再到潇潇洞庭的秋景,每一句都透露出画家对大自然深刻的观察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郭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其后裔郭万里也继承了他的艺术成就,胸中丹青,意味着他内心充满了绘画艺术的精髓。这幅芦雁图作于南齐宇文焉之手,更显得卓尔不群。诗人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摹,如潇潇洞庭、幻出栖雁、三四只等,展现了这幅作品的精妙与独到。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这幅画作深刻欣赏之情,以及对画家郭承务的赞誉。作者希望将此画珍藏于箧笥间,以便日日观摩,从中获得无尽的艺术灵感与心灵滋润。最后,诗人提议挂于幽轩素壁间,每日必看千百遍,以飨目饱。

整首诗不仅是对一幅画作的赞美,更是一次深入的艺术鉴赏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收录诗词(1200)

白玉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字:如晦
  • 号:琼琯
  • 籍贯:南宋时
  • 生卒年:1134~1229

相关古诗词

赠陶琴师

一雨濯旱秋滴滴,西风吹破苍苔色。

松坛月冷夜三更,乌鹊无声露华白。

鳌宫饮散酒杯空,万籁萧骚天变黑。

惠然为我鼓长琴,声里胡笳十八拍。

凄凄呜呜寒蝉鸣,黯然古涧泉琤琤。

挑拢撚抹缓复急,远听近听如猿声。

我生飘泊何云萍,故国关山万里程。

君将三叠入吾耳,调中话出吾平生。

曲罢空歌舞笙鹤,直欲腾身归碧落。

形式: 古风

赠琴客陆元章

手持一枚寒水晶,十指击戛如玉鸣。

曲弹白雪阳春调,调有高山流水声。

松梢鹤唳恰夜半,寒烟寂寂风泠泠。

纸衾瓦枕冷如水,展转无梦睡不成。

起来搔首抚一阕,吟罢满山秋月明。

形式: 古风

赠紫岩潘庭坚四首(其四)

富贵非足羡,贫贱不足羞。

张仪但有舌,周朴不惜头。

我少亦学剑,到此万年休。

知君耿素抱,曷不远行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赠紫岩潘庭坚四首(其三)

无愁是云愁,无羞是雪羞。

我非云与雪,何以白我头。

日出雪自消,雨晴云亦休。

盛年轻弃掷,不及且娱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