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丙申中秋不见月》是宋代诗人朱弁所作,通过中秋佳节无法见到明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深深思念与感慨。
首句“中秋万里月,何处驾冰轮”以“万里月”描绘了中秋之夜满天星辉的壮丽景象,而“何处驾冰轮”则巧妙地将月亮比作驾驭于夜空之上的冰轮,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接下来,“底事隔年会,不怜今夕人”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月亮为何在一年中只与人们相聚一次的不解与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不能与月亮相见的惋惜之情。
“兔疑停杵臼,蟾岂避风尘”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亮表面的阴影比作兔子和蟾蜍,暗示月亮表面的不完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里“兔疑停杵臼”中的“杵臼”本是捣药工具,此处借指月亮表面的阴影部分,暗示月亮似乎在某个时刻停止了变化;“蟾岂避风尘”则是说月亮并非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其形态,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
最后,“默识常娥意,氶平赏更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背后故事的想象与感悟。常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诗人通过“默识常娥意”,表达了对月亮背后故事的深思与理解。同时,“氶平赏更新”则意味着即使面对无法相见的遗憾,诗人依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欣赏并期待未来的美好,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无法见到明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遗憾时保持乐观与平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