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山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自古以来,神仙居住的地方物产丰富,修炼有成,丹药成熟后在白天飞升天际。
岩石前的宝磬在松林中回响,洞口的灵池与海洋潮汐相应和。
悬崖上的百花盛开使得白日变长,夜晚鹤归时的鸣叫声遥远而清晰。
登高而临,渐渐进入空灵的仙境,手拂行云,走过石桥。

注释

千古:形容时间极长,从古至今。
仙居: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道教的修炼场所。
物象饶:物产丰富,景象繁多。
道成丹熟:道教术语,指修道成功,丹药炼成。
昼升霄:白天飞升到天空,喻指成仙。
岩前宝磬:磐是打击乐器,宝磐可能指珍贵的道教法器,放在岩石前。
转松韵:磐声与松涛相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洞口灵池:洞口的神异水池,常被看作是修炼的象征。
应海潮:与海潮相应和,象征自然界的和谐。
崖折百花:悬崖上盛开的各种花朵。
迟日晚:因花开而使白日显得更长。
鹤归清夜:夜晚归来的仙鹤,象征着清静与纯洁。
唳声遥:鹤的鸣叫声在远方回荡。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赏山水。
希夷境:希夷,指空灵、超脱的境界,常用来形容仙境。
手拂行云:形象地描绘出接近云端的意境。
度石桥:走过石桥,可能是通往仙境的象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家意象和自然美景。开篇"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两句,设定了一个历经沧桑而不朽的仙境,其中物产丰饶,道家的修炼已臻至高峰,以至于丹(指内丹或灵丹)已经成熟,可以在白日里飞升到天界。这两句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了精神层面极致的氛围。

接着"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一联,则具体描绘了仙境中的景象。宝磬(即磐石)在岩前转动,发出如同古松树发出的悠扬声音,这不仅形容了自然之声的美妙,也暗示着这里是修炼静心之地。而洞口的灵池,则似乎与远方的大海相呼应,以此来表达仙境内外息息相关,既有静谧又蕴含着广阔无垠的意境。

中间两句"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则描绘了一种在仙境中的时光流转和生灵活动。崖边的百花因地势高耸而显得日落较晚,这里可能指的是时间在仙境中流逝的不同;而鹤归清夜,则是仙境中的生命活动,鹤唳声遥,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孤寂感。

最后两句"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则写诗人自己在仙境中登高临眺的经历。诗人逐渐接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用手拂去行走时所遇到的云雾,以此来形容诗人的精神境界已经超脱尘世,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境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凡尘、追求永恒之境的向往。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西河雨夜送客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闇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

结托白须伴,因依青竹丛。

题诗新壁上,过酒小窗中。

深院晚无白,虚檐凉有风。

金貂醉好看,回首紫垣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因寄题东楼

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

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

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

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西湖留别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