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冬日晚登黄鹤楼(其二)》由明代诗人寇学海所作,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展现了深冬时节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凭阑极目万山浮”,开篇即以“凭阑”二字点出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的视觉空间之中。“万山浮”则形象地描绘了群山在视野中若隐若现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广阔思绪。
“感慨翻怜到上头”,紧承前句,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这里的“怜”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怜爱,也有对自身处境或历史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层次。
“伯业已随孤鹤去,楼台偏压大江流。”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历史人物与眼前景物相联系,暗含着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伯业,可能是指古代的英雄或伟人,随着“孤鹤”的离去,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英雄的消逝;而“楼台偏压大江流”,则描绘了黄鹤楼与奔腾不息的大江相对应的景象,寓意着时间的永恒与历史的流动。
“烟迷远浦千帆雨,涛触寒矶五月秋。”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黄鹤楼下江面的景象,烟雨迷蒙中,千帆竞发,波涛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季节更迭,岁月流转。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蕴含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笛里梅花莫吹落,恐惊岁晚怨淹留。”最后两句以笛声和梅花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希望留住美好时光,避免因时间的流逝而产生遗憾的心情。梅花在笛声中飘落,既是一种美的展现,也是对时光易逝的警示,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历史、时间、生命等主题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