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香

步冷秋尘。又晓风波路,鹅管吹春。

曾来水仙王庙,箫鼓迎神。

珍重年时影事,剩湘天、一碧如云。

飘零夜郎远,倚醉相看,都是愁身。

灵皋回首处,算梨花成梦,桃叶移根。

冰消翠薄,犹带那日啼痕。

重剪残镫话雨,似江南、花落逢君。

芳悰感迟暮,听雪山楼,坐拥凉衾。

形式:

鉴赏

这首诗名为《国香》,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诗人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冷寂而富有情感的画面。"步冷秋尘"四字,既写出季节的萧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鹅管吹春"则借物寓情,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人回忆起曾在水仙王庙前,参与过热闹的箫鼓迎神活动,那是他与过去欢乐时光的印记。然而,如今身处远方的"夜郎"之地,只能借酒浇愁,感叹自己漂泊不定,满心皆是愁绪。

回首往昔,梨花梦已成空,桃叶也已移根,象征着人事变迁。"冰消翠薄,犹带那日啼痕",形象地描绘了昔日情感的痕迹,即使冰雪消融,那份哀伤仍清晰可见。

在深夜,诗人与旧友重燃残灯,共话往昔风雨,仿佛又回到了江南花落的时节,再次遇见了故人。然而,这份重逢的喜悦中,诗人又深感岁月无情,"芳悰感迟暮",感叹青春不再,只能在雪山楼中,独自享受凉意。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西子妆慢.纪梦

狸梦侵凉,凤音传恨,人坐隔花窗户。

秋星夜夜伴凭栏,悄相思、嫩寒波路。青鸾讯阻。

怕珠海、孤帆难渡。话离悰、正仙蓬挂月,鬼桃吹雨。

幽盟误。舞罢霓裳,飘泊都如羽。

一镫摇碧出楼阴,认璇宫、那时烟树。箫台别苦。

弹泪到、千红深处。劝侬归,似说花天无主。

形式:

古香慢.忆桂词,用吴梦窗原韵

身云冷麝,眉月暗蟾,堕盟湘浦。

镜拥啼妆,愁照凉波欲暮。

托命向西风,奈上界、残霓断羽。

甚广寒旧树摇落,璇妃身世尤苦。

记曾问、花天深处。一碧秋魂,飘泊谁主。

百感幽香,肯被点红误。

倚醉话无憀,怕容易、仙翘颤露。

寄瑶华,怅今夜、小山微雨。

形式:

丹凤吟.忆凤词,用张蜕岩原韵

落枝啼鸟。记窥树惺忪,翠鬟犹小。

绿泪弹多,不似蓬山春笑。

水边峭寒篱落,倚东风玉人愁晓。

欲寄相思,金沙路远,鬲碧云多少。

念海仙、魂挂断霞杪。月下人归,鸾讯探悄。

茜雪孤飞冷,说旧巢香绕。

花天漫寻影事,被红箫尽情吹了。

怕到罗浮梦醒,一声声都杳。

形式:

浪淘沙.水仙

弱水唤灵帆。讯杳青鸾。五铢衣薄怯凭栏。

昨夜海山风露气,凉透双鬟。波路碧如烟。

罗袜生寒。点尘红不到湘天。

一朵仙云飘欲起,偏堕人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