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

乍出长干里,难寻朩末亭。

斯台独高峙,战血尚馀腥。

一代论人杰,千秋据地形。

中原氛未靖,哀雁不堪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雨花台》由金武祥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通过描绘雨花台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首联“乍出长干里,难寻朩末亭”,以“乍出”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从远方来到此地,寻找一处名为“朩末亭”的地点却难以找到,营造了一种探寻历史遗迹的氛围。这里“长干里”和“朩末亭”都带有历史的沧桑感,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颔联“斯台独高峙,战血尚馀腥”,描述了雨花台作为历史见证的独特地位。这里的“斯台”特指雨花台,它独立挺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战争故事,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战争遗留下的血腥味。这一联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雨花台的历史厚重与悲壮。

颈联“一代论人杰,千秋据地形”,将视角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对地理位置的感慨。这里“一代人杰”指的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事迹的人物,而“千秋据地形”则强调了雨花台所在之地的战略重要性,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个时代,这个地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句既是对雨花台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英雄人物的颂扬。

尾联“中原氛未靖,哀雁不堪听”,将思绪拉回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这里的“中原氛未靖”意味着国家内部或周边地区仍存在不稳定因素,而“哀雁不堪听”则是以哀鸣的雁声象征着人民的苦难与不安,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花台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286)

金武祥(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里门杂感三首(其一)

旅客重归阅四年,老青荒紫暮秋天。

一花一木多情甚,历劫相逢也怅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里门杂感三首(其二)

庐井萧条封夕晖,凋零朋旧更何依。

里门食宿浑无定,乱后还家不当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里门杂感三首(其三)

独上秋坟又几回,伤心一陌纸钱灰。

年年此日豚鱼荐,曾见慈亲手作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登北固山游甘露寺

危峰独立迥淩虚,万里苍茫眼界舒。

第一江山推北固,千秋形势壮南徐。

孤亭直欲超云表,铁塔犹存历劫馀。

说到沧桑增感慨,寺门凭眺意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