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后渚诗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面晨间已带寒意,中秋时节开始降霜落雪。
从军生活缺乏衣物粮食,刚入冬便要与家人离别。
凄凉中背井离乡心情沉重,悲伤地在清澈的水边出发。
寒雾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汹涌的潮水遮蔽了茂密的林荫。
孤单的光芒独自徘徊,空中的烟雾时起时灭。
道路随着前方山峰延伸,思绪像随后聚集的云层。
青春志向在岁月中消散,美好的容颜因季节变换而惊恐。
弹琴三次站起叹息,琴声为你而断绝。

注释

江上:江面。
气早寒:早晨已有寒气。
仲秋:中秋时节。
始霜雪:开始降霜下雪。
从军:参军,这里指在外征战。
乏:缺乏。
衣粮:衣物和粮食。
方冬:刚到冬天。
与家别:与家人告别。
萧条:凄凉,冷清。
背乡心:离开家乡的心情。
凄怆:悲伤。
清渚:清澈的水边。
凉埃:寒雾。
晦:遮蔽,昏暗。
平皋:平坦的原野。
飞潮:汹涌的潮水。
修樾:茂密的林荫。
孤光:孤单的光芒,可能指月光或星光。
独徘徊:独自来回走动,比喻心情不安。
空烟:空中的烟雾。
视升灭:看着(烟雾)升起又消失。
途:道路。
随前峰远:随着前方的山峰延伸远方。
意:思绪,心情。
逐后云结:像随后聚集的云层一样纠结。
华志:青春时期的志愿和抱负。
分驰年:随着年岁流逝而分散。
韶颜:美好的容貌,青春的容颜。
惨惊节:因季节的更替而感到惊恐,此处可能指青春不再。
推琴:弹奏琴。
三起叹:多次起身叹息,形容极度忧愁。
声为君断绝:琴声因思念你而中断。

鉴赏

这首古诗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诗人在军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寒冷的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感情真挚。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一句,勾勒出初秋时节的寒冷景致,江边已有寒意,仲秋(农历八月)竟然下起了霜雪,这种异常天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诗人在军中生活困苦,无衣无粮,更是在严寒的冬季与家人分别,此时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这句强调了诗人的离愁,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背对着故乡的心情在清冷的水边流露出来,凄怆之情溢于言表。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描绘了一种氛围,凉意浓重的尘埃笼罩了平坦的大地,而潮汐则在古木参差的溪流中隐藏着,给人一种萧瑟孤寂之感。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诗中的“孤光”可能指的是落日余晖,或者是月光,表现了诗人孤独漫步的情景,而“空烟”则象征着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旅途中,山峰一座接着一座,无尽头,此景又引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诗人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华志”指的是壮丽的志向,而“韶颜”则是美好的面容,这里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诗人在弹奏琴弦时,不禁叹息,声音似乎随着叹息而断绝,这反映了诗人的心情愈加沉重和对音乐的深切感受。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军中的孤独、思乡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古辞

容华不待年,何为客游梁。

九月寒阴合,悲风断君肠。

叹息空房妇,幽思坐自伤。

劳心结远路,惆怅独未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可爱诗

风帷闪珠带,月幌垂雾罗。

魏粲缝秋裳,赵艳习春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白云诗

探灵喜解骨,测化善腾天。

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

炼金宿明馆,屑玉止瑶渊。

凤歌出林阙,龙驾戾蓬山。

凌崖采三露,攀鸿戏五烟。

昭昭景临霞,汤汤风媚泉。

命娥双月际,要媛两星间。

飞虹眺卷河,泛雾弄轻弦。

笛声谢广宾,神道不复传。

一逐白云去,千龄犹未旋。

形式: 古风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五难未易夷,三命戒渊抱。

方瞳起松髓,赪发疑桂脑。

役生良自休,大患安足保。

开帘窥景夕,备属云物好。

翾翾燕弄风,袅袅柳垂道。

池渎乱苹萍,园楥美花草。

节如惊灰异,零落就衰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