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二)过云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粉墙洞穴绵延二十里,其中有隐者在行走。
片刻间迷失了鹿的足迹,每一步都与人群声音相隔遥远。
他用杖子试探着虚无的绿色,衣襟却被微弱的光线吸引。
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还未走出这片地方,恐怕已深入了层层叠叠的城市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画面,诗人以“幽客行”自诩,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和深切体验。开篇“粉洞二十里”即设定了一个远离尘世、环境幽静的空间背景。而“当中幽客行”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这片区域内的孤独漫步。

接下来的“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这里,“迷鹿迹”暗示着诗人的脚步跟随着鹿的足迹,仿佛进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寸步隔人声”则表明诗人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即便是微小的移动,也能让他与人世间的声音相隔绝。

此后,“以杖探虚翠, 将襟惹薄明”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具体动作。“以杖探虚翠”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用手中的拐杖探寻树木间空隙的情景,而“将襟惹薄明”则描绘了一种微妙的心境变化,似乎是诗人在山中感受到的晨光初照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尾联“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深山中的迷离之感。这里,“经时未过得”可能暗示着时间在这片幽静之地流逝的缓慢,而“恐是入层城”则是一种隐喻,可能象征着诗人进入了一种超越世俗、心灵深处的“层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思,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八)青棂子

山风熟异果,应是供真仙。

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

衔来多野鹤,落处半灵泉。

必共玄都柰,花开不记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五)鹿亭

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

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

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

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六)樊榭

主人成列仙,故榭独依然。

石洞鬨人笑,松声惊鹿眠。

井香为大药,和语是灵篇。

欲买重栖隐,云峰不售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七)潺湲洞

阴宫何处渊,到此洞潺湲。

敲碎一轮月,镕销半段天。

响高吹谷动,势急喷云旋。

料得深秋夜,临流尽古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