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爱君高堂上,有似蜀江壖。
墙外终南近,檐西太白偏。
晚梅晴自媚,老竹暗相迁。
未到遥闻说,吾庐安得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其三)》。诗人以赞赏的口吻描绘了王氏中隐堂的环境。他首先提到堂上的美景,犹如蜀江边的开阔景色,给人以开阔之感。接着,他注意到堂外的终南山近在咫尺,而檐下的方位似乎特别偏向太白星,增添了神秘与诗意。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傍晚时分,梅花在晴朗的天气中独自绽放,显得格外娇媚。而老竹则在暗中悄悄生长,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岁月的痕迹。诗人还未亲临此地,就已经从别人的描述中感受到这里的美好,表达了对这处隐居之所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自然韵味的画卷,展现了中隐堂的雅致与隐逸之趣,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赞美和追求。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官去空留鹤,山浮不见鳌。
竹林迎日净,槐木拥亭高。
乌噪知人至,蝉鸣觉口劳。
谁能饮堂上,解带不穿袍。
君看原上墓,坟尽但馀碑。
谁见生前贵,尘生带下龟。
高堂幸有酒,一饮岂论赀。
勉强行乐耳,古人良可悲。
潭边沙水不成泥,潭上孤禽挂崄啼。
缭绕飞桥能试客,蒙茸翠蔓巧藏溪。
云为绛帐马融室,石作屏风玉女闺。
仙果知君今未足,临潭脚战怕长梯。
客车来不息,辙迹知成沟。
莫怪慵登寺,犹宜赏举头。
独游知忆弟,望远胜登楼。
处处题诗遍,篇篇谁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