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八阵台前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沉思。首句“八阵台前水急流”以湍急的水流烘托出八阵台的雄浑气势,仿佛能感受到诸葛亮的智谋与历史的流转。次句“累累石冢界沙洲”则转向对古战场遗迹的描绘,暗示着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机深已尽吞吴策”暗指诸葛亮的深思熟虑和卓越战略,他曾试图以八阵图对抗吴国。然而,“事变空成守蜀谋”又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尽管他有远见,最终却只能固守蜀地,未能实现更大的抱负。
“江月四时犹耿耿”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忠诚与不朽精神的敬仰,月光如他的遗志,四季长明。“云山千古谩悠悠”则感慨岁月的漫长和人事的变迁,英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渺小而深远。
最后两句“天公若遂兴刘愿,功烈应非管乐俦”寄托了诗人对刘备未能重振汉室的遗憾,认为如果上天成全,诸葛亮的功绩将超越古代名臣管仲和乐毅。整首诗通过对八阵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