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人忧旱作

岁岁吴侬事水耕,朝朝占雨愁云轻。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

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农民因旱灾而面临的困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干旱季节的辛劳与忧虑。

首句“岁岁吴侬事水耕”,开篇即点出江南水乡的农耕生活,每年都在进行着与水相关的耕作,暗示了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接着,“朝朝占雨愁云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每日期盼雨水的心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轻云飘过,无法带来所需的滋润。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旱情的严重。泽中没有鸠鸟的鸣叫,田边只见到龟纹般的裂痕,生动地表现了土地干涸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两句,对比了不同阶层的人在旱灾面前的不同境遇。老农虽然只能舔食糠粒,但也算有所得;而读书人即使能烧贵重的香料(桂)做饭,也难以掩饰内心的忧愁。这种对比,突出了旱灾对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影响。

最后,“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两句,将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指出旱灾不仅影响了江南地区,北方的山西也传来征兵的消息。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旱灾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至常熟陈中丞白训导邀登福山看海二首(其一)

春早湖山雨半晴,有客邀我观沧瀛。

泽国冥冥蒸海气,石滩浅浅斗江声。

日月回旋一岛小,金银色相十洲明。

微风向夕送清响,应是仙人吹玉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至常熟陈中丞白训导邀登福山看海二首(其二)

久缘迫陕悲时俗,海峤春临思若何。

地涌龙蛇争起陆,天投星斗横翻波。

封疆坐觉华夷并,气候常看雾雨多。

才谢枚生能作赋,观潮恰对曲江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金泽寺中寄松江友人

澄湖昨夜雨初霁,骤觉春衫寒意多。

远浦草青送归雁,夕阳潮上生微波。

戏窥佛偈翻金字,静卧岩扉掩绿萝。

伊人只在蒹葭外,独对清尊柰尔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松江金泽寺四首(其一)

东南巨浸五湖深,古寺维舟正夕阴。

客到山僧罢清磬,雀諠晴日下高林。

夹洲烟火三家市,满目蒹葭万里心。

徙倚不知余兴尽,月明还拟听龙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