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琴兴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月亮升起,鸟儿都已经归巢,静悄悄地坐在空旷的树林里。
此刻心情宁静,正好可以弹奏无装饰的古琴。
琴声清冷源于木质的特性,淡然的心情随之流淌。
心中积蓄着平和之气,琴声回应着初始的和谐。
余音袅袅,万物都安静下来,曲终时已是秋夜深处。
纯正的乐声感动了大自然,天地间一片清澈宁静。

注释

月出:月亮升起。
鸟栖尽:鸟儿都已归巢。
寂然:非常寂静。
空林:空旷的树林。
心境闲:心情宁静。
素琴:未经装饰的古琴,象征朴素。
清泠:形容琴声清脆冷冽。
恬澹:淡泊,心境平静。
正始音:指音乐的本源,和谐之声。
响馀:余音,即琴声结束后残留的声音。
群动息:所有生物都安静下来。
曲罢:演奏结束。
元化:大自然的变化。
清沈沈:形容天地间非常清澈宁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场景,月亮已经升起,鸟儿都栖息下来,一切归于寂静。诗人独自坐在空旷的林中,心境异常闲适,正是弹奏素琴的好时机。

“清泠由木性”一句,形象地表达了音乐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其中“清泠”指的是水流声,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说明音乐如同溪流般自然而出。“恬澹随人心”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他的心境平和、宁静,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的协调一致。诗人认为内心的平和可以通过琴声得到回响,而这种回响又能唤起一种纯净原始的声音。

接下来的“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表达了当乐曲结束后,一切声音都渐渐消失,只留下深沉的秋夜。诗人通过这一系列描写,传递出对宁静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向往。

最后,“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则是对整首诗情感与意境的总结。诗人的琴声如同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宇宙间的本源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清明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场景和音乐演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艺术创作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清调吟

索索风戒寒,沈沈日藏耀。

劝君饮浊醪,听我吟清调。

芳节变穷阴,朝光成夕照。

与君生此世,不合长年少。

今晨从此过,明日安能料。

若不结跏禅,即须开口笑。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渐老

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

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

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形式: 古风

烹葵

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

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

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

饥来止于饱,饱后复何思。

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

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

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

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

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

形式: 古风

移家入新宅

移家入新宅,罢郡有馀赀。

既可避燥湿,复免忧寒饥。

疾平未还假,官闲得分司。

幸有俸禄在,而无职役羁。

清旦盥漱毕,开轩卷帘帏。

家人及鸡犬,随我亦熙熙。

取兴或寄酒,放情不过诗。

何必苦修道,此即是无为。

外累信已遣,中怀时有思。

有思一何远,默坐低双眉。

十载囚窜客,万里征戍儿。

春朝锁笼鸟,冬夜支床龟。

驿马走四蹄,痛酸无歇期。

硙牛封两目,昏闭何人知。

谁能脱放去,四散任所之。

各得适其性,如吾今日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