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芳上人的僧侣归隐三塔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秀水西头久闭关”以“闭关”二字,暗示了僧侣过去的生活状态,远离尘嚣,静心修行。接着“偶然飞锡出尘寰”则描绘了他突然离开闭关之所,踏入世俗世界的场景,这一转变充满了神秘与偶然性。
“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两句,表达了僧侣在世俗生活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修行,不因环境改变而放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山林与尘世的界限,体现了佛教中“心即是佛”的思想。
“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磬塔窗閒”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秋夜的湖面上飘荡着菱歌之声,月光清澈明亮,寺庙中的钟声悠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最后一句“毗卢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以“毗卢”象征高深的佛法,嵩山笠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这里巧妙地将僧侣的形象与自然景象融合,表达了僧侣虽归隐山林,但其心灵却如同毗卢般深邃,始终与天地万物相连,体现了佛教中“法身遍一切处”的哲学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归隐生活中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实践,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