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严

行行山益高,所见益以奇。

煮茶南台寺,更上千级梯。

道傍古时松,阅世心已灰。

不与岁月竞,况受霜雪威。

路回闻钟声,宝刹隐翠微。

排空写金碧,刓石著栱枅。

门前兜率桥,劫火昔所遗。

神龙厌庳陋,一炬然枯萁。

谭笑旧观还,殿柱百尺围。

老禅七十馀,高与此山齐。

大屋贮龙象,空岩走金犀。

斋盂细细参,至味无盐醯。

颇闻三生藏,中有万宝赍。

佛牙舍利涌,贝叶旁行稀。

剖蚌慈相尊,破匣血缕飞。

稽首所愿观,为洗往昔非。

却寻上山路,拟看浴日池。

急雨忽留人,吾其少须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福严寺的旅程,沿途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古寺的悠久历史,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句“行行山益高,所见益以奇”开篇即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壮美景象,随着高度的增加,所见到的景色愈发奇异。接着,“煮茶南台寺,更上千级梯”描述了在攀登过程中,于南台寺煮茶歇息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美好。

“道傍古时松,阅世心已灰”则通过古老的松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松树历经沧桑,仿佛见证了无数的过往。而“不与岁月竞,况受霜雪威”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即使面对严酷的霜雪,古松依然坚韧不拔。

“路回闻钟声,宝刹隐翠微”描绘了山路回转,钟声悠扬,宝刹若隐若现的神秘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排空写金碧,刓石著栱枅”则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建筑的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色彩与雕刻精美的石梁相互映衬。

“门前兜率桥,劫火昔所遗”提到了寺庙前的兜率桥,虽经劫难,仍屹立不倒,象征着佛教信仰的坚韧。而“神龙厌庳陋,一炬然枯萁”则通过神龙的故事,表达了对破坏神圣事物行为的谴责。

“谭笑旧观还,殿柱百尺围”描绘了庙宇中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以及巨大的殿柱,彰显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老禅七十馀,高与此山齐”则通过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与巍峨的山峰相映成趣,体现了修行者的崇高境界。

“大屋贮龙象,空岩走金犀”描述了寺庙内宏大的建筑与珍贵的佛像,以及岩石间流淌的金色犀牛形象,充满了神秘与庄严。“斋盂细细参,至味无盐醯”则通过品尝素食,体验到了佛教教义中的至高美味,超越了世俗的调味品。

最后,“颇闻三生藏,中有万宝赍”表达了对佛教轮回观念的理解,认为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佛牙舍利涌,贝叶旁行稀”则提到了佛教圣物的珍贵与稀有。“剖蚌慈相尊,破匣血缕飞”通过比喻,赞美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以及对佛法的虔诚追求。“稽首所愿观,为洗往昔非”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次旅行,洗涤心灵,获得新的认知。

“却寻上山路,拟看浴日池”则暗示了诗人将再次踏上旅程,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急雨忽留人,吾其少须之”则以突如其来的风雨,作为旅程的暂停,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宗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639)

张孝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字:安国
  • 号:于湖居士
  • 籍贯:简州(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32年-1169年

相关古诗词

湖湘以竹车激水粳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形式: 古风

赠黄司法

吾友黄升卿,乃是天下士。

阿翁苦硬节,御坐留谏纸。

辛勤教其子,不但为科第。

一官法曹掾,整整老胥忌。

吾行桂岭南,所得但吾子。

愿渠自爱惜,穷达初不计。

功名傥来耳,期子以千岁。

形式: 古风

宵征

畏暑倦长道,呼童戒宵征。

三更渡前溪,溪水清且鸣。

舟人自相唤,炬火如疏星。

俯视乱石多,仰见北斗横。

微微白露下,磔磔宿鸟惊。

竹舆出林薄,十里月渐明。

光采散草木,凉意侵冠缨。

形式: 古风

汎湘江

十日行湘江,湘水清而温。

不疗亭午渴,却忆土井浑。

道傍古刹竿,著屋高树根。

飞泉出山腹,甘冷冰瓶盆。

何止解百忧,一洒尘埃昏。

设供者谁与,稽首两足尊。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