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正阴阴、夏木听黄鹂,百啭语惺松。

乍钩窗意适,临池倒影,竹树青葱。

翠盖红妆窈窕,香引一帘风。

向晚追凉处,月挂梧桐。

何处楼头吹笛,渐玉绳低侧,河汉横空。

想调冰雪藕,清夜与谁同。

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

房栊静,伴人孤寂,唯有鸣蛩。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翻译

夏日阴凉,绿树间黄鹂鸟婉转鸣叫,声音轻快。
忽然间,窗外景色吸引我,池塘边竹树倒映,一片青翠。
绿色如盖的竹林和红色花朵构成美丽的画面,微风吹过,带着香气。
傍晚时分,我寻找清凉之地,月光洒在梧桐树上。
不知何处高楼传来笛声,如同玉绳低垂,银河横跨天空。
我想起那如冰雪般清冷的夜晚,却无人共享这宁静。
满心离愁难以寄托梦境,即使写信,何时能有鸿雁传书。
屋内寂静,只有孤独陪伴,唯有蟋蟀的叫声作伴。

注释

阴阴:阴凉。
黄鹂:一种鸣鸟。
乍:突然。
翠盖:绿色的竹叶像伞盖。
红妆:红色的花朵。
调冰雪藕:比喻清冷的夜晚。
征鸿:远飞的大雁。

鉴赏

这首宋词《八声甘州》是袁去华所作,描绘了夏日午后和夜晚的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情感。开篇以“正阴阴、夏木听黄鹂”起笔,营造出阴凉宁静的夏日氛围,黄鹂的婉转啼鸣增添了生机。接着,“乍钩窗意适”写诗人被鸟鸣吸引,心情舒畅,池塘倒映着竹树的青葱,景色宜人。

“翠盖红妆窈窕,香引一帘风”运用拟人手法,形容竹叶如翠盖,花香随风飘入室内,为夏日增添了几分雅致。傍晚时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欣赏“月挂梧桐”的景象,更显孤独无依。

下片转向夜晚,笛声从远方传来,勾起了诗人对清冷夜色的联想,想象着有人在月下品藕,但无人共享这清夜。离愁深重,无法寄托于梦境或书信,只能任由“鸣蛩”陪伴着孤寂的夜晚。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94)

袁去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字:宣卿
  • 籍贯:江西奉新(一作豫章)

相关古诗词

山花子.成支使出侍姬,次穆季渊韵

雾阁云窗别有天。丰肌秀骨净娟娟。

独立含情羞不语,总妖妍。

持酒听歌心已醉,可怜白发更苍颜。

红烛纱笼休点著,月中还。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六州歌头.渊明祠

柴桑高隐,丘壑岁寒姿。北窗下,羲黄上,古人期。

俗人疑。

束带真难事,赋归去,吾庐好,斜川路,携筇杖,看云飞。

六翮冥冥高举,青霄外、矰缴何施。

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违。采菊东篱。

正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与心会,有谁知。

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可忘机。

一笑骑鲸去,向千载,赏音稀。

嗟倦翼,瞻遗像,是吾师。

门外空馀衰柳,摇疏翠、斜日辉辉。

遣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物是人非。

形式: 词牌: 六州歌头

忆秦娥.七夕

月照席。不知天上今何夕。今何夕。

鹊桥初就,玉绳低侧。暂时不见犹寻觅。

那堪更作经年隔。经年隔。许多良夜,怎生闲得。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木兰花慢.用韩干闻喜亭柱间韵

□中原望眼,正汉水、接天流。

渐霁雨虹消,清风面旋,借我凉秋。

草庐旧三顾处,但孤云、翠壁晚悠悠。

唯有兰皋解佩,至今犹话离愁。迟留。叹息此生浮。

去去老沧洲。念岁月侵寻,闲中最乐,饱外何求。

功名付他分定,也谁能、伴得赤松游。

尊酒相逢,更莫问侬,依旧狂不。

形式: 词牌: 木兰花慢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