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之手,名为《答人问道》。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和人生追求的独特见解。

“饥来吃饭倦来眠”,开篇即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需求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饥饿时会吃饭,在疲倦时会休息的状态。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描述,也暗含着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只此修行玄更玄”,进一步深化了对修行的理解。这里的“玄”字,既指深奥玄妙,又暗示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直达本质的修行境界。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并非外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顺应自然、遵循本心,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说与世人浑不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修行理念的自信与坚持。他相信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深邃的思考可能不被世人所理解或认同。这体现了诗人面对不被理解的孤独与坚持真理的决心。

“却从身外觅神仙”,最后两句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强调真正的修行和得道,并非在外在的名利、权势或他人的认可中寻找,而是在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超越中实现。诗人通过这一问,引导读者反思自身,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为起点,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与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体现了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深处的觉察与反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寄题玉芝庵

尘途骏马劳千里,月树鹪鹩足一枝。

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别诸生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后中秋望月歌

一年两度中秋节,两度中秋一样月。

两度当筵望月人,几人犹在几人别?

此后望月几中秋,此会中人知在否?

当筵莫惜慇勤望,我已衰年半白头。

形式: 古风

书扇示正宪

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

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

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

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