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上留田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

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他人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一兽死,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行至古老的上留田,孤零零的坟墓多么显眼。
积累了万古的哀怨,春天的草不再生长。
悲伤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白杨树的哀鸣令人心碎。
询问这是谁家的土地,埋藏着荒草丛中的坟茔。
老人曾告诉我,这里就是上留田。
蓬蒿覆盖的坟墓如今已平整,昔日兄弟死亡,兄长未能安葬。
他人在此立碑纪念,如同一只鸟死引发群鸟哀鸣,一兽亡触动百兽震惊。
桓山的鸟儿因分离而痛苦,想飞走却无法决断。
田氏家族在危急中骨肉分离,连晴空白日也似乎为之悲痛。
两棵树的枝叶本为一体,东边的枯萎西边却繁茂。
无情感的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世间的恩怨纠葛。
孤竹国的延陵让位扬名,高尚的风范遥不可及,衰败的潮流激起清流。
关于一尺布的民间谣传,耳朵都塞不住这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的《相和歌辞·上留田》,它描绘了一幅战争废墟与生命悲凉的画面,表达了对战争后果深刻反思的情感。诗中的“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等句子,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更传递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悲怆。

诗中通过“春草不复生”来强调生命的断绝,"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则是对这片刻骨铭心之地的感慨。这里的“白杨声”,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哀伤和死亡。

而“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昔之弟死兄不葬”的句子,则是对战乱中生命尊严被践踏的控诉。"蓬科马鬣今已平"一句,通过对比曾经的繁盛与现在的荒凉,更凸显了历史变迁和生命无常。

“他人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一兽死,百兽惊”等句子,则是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一种生灵共感之情,通过动物的反应来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与混乱。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表达了战乱中生灵无法逃脱悲凉命运的无奈。"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则是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造成的深重创伤的描写。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通过树木来比喻人与人的关系和命运,表达了战乱中亲情的断裂和生活的破碎。

最后,“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则是对自然界中事物本能的反思,以及人类在战争中的无助感。"孤竹延陵,讓國揚名"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记忆和英雄事迹的缅怀。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果的描绘,展现了李白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生命尊严、战争灾难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相和歌辞.大堤曲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形式: 乐府曲辞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豪]韵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