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感圭老请赞无量寿像

十方取土,曰清泰城。又曰极乐,与苦浊邻。

厌苦知乐,不毫忽间。一念勇往,即念而瞷。

惟忆惟念,匪疾匪迟。忆而不忘,念兹在兹。

如求亡子,如丧考妣。如疢需石,如渴需水。

以如是故,曾何远人。人人亡羊,入生死轮。

法法惟心,心亦非心。郑卫嘈杂,水鸟树林。

悠悠渐修,额额阐提。同摄罔遗,妙在不疑。

疑则疑城,日劫倍蓰。东隅既失,桑榆可冀。

粤若二仲,达圆顿机。路壅般舟,手自剪夷。

池栽芬陁,社结名胜。一十有八,是修是证。

天台嗣响,的传自衡。和者如云,调高倡宏。

六朝逮今,衣冠缁褐。愚夫愚妇,爰同此筏。

哂乃二瓠,载沉载浮。即窒即海,善柳柳州。

见月因摽,执指成咎。舍有相佛,观无量寿。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慈感圭老请赞无量寿像》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其内容深邃,寓意深远,体现了佛教中对无量寿佛的崇敬与赞美。

诗中开篇“十方取土,曰清泰城。又曰极乐,与苦浊邻。”描绘了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与世间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解脱苦难的向往。接着“厌苦知乐,不毫忽间。一念勇往,即念而瞷。”强调了从苦难中寻求快乐的重要性,一个勇敢的念头就能引领人们走向幸福。

“忆而不忘,念兹在兹。如求亡子,如丧考妣。如疢需石,如渴需水。”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无量寿佛的虔诚与渴望,如同寻找失去的孩子,如同失去父母般的悲痛,如同疾病需要石头治疗,如同口渴需要水解渴,强调了对无量寿佛的深切思念与依赖。

“以如是故,曾何远人。人人亡羊,入生死轮。法法惟心,心亦非心。”指出无论多远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人们在生死轮回中迷失,但佛法能引导人们回归内心,认识到心并非实体,而是虚幻的。

“郑卫嘈杂,水鸟树林。悠悠渐修,额额阐提。同摄罔遗,妙在不疑。”描述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平静,通过逐渐修行,不论何种众生都能被包容,关键在于不怀疑佛法的真理。

“疑则疑城,日劫倍蓰。东隅既失,桑榆可冀。”警示人们怀疑会导致迷失,时间会加倍增长痛苦,但只要不放弃希望,未来仍有光明。

“粤若二仲,达圆顿机。路壅般舟,手自剪夷。”引用古人故事,强调智慧与直觉的重要性,即使道路阻塞,也要自己开辟道路。

“池栽芬陁,社结名胜。一十有八,是修是证。”描述了修行的过程与成果,如同在池塘中种植芬芳的花朵,建立名声与胜地,最终达到修行与证悟。

“天台嗣响,的传自衡。和者如云,调高倡宏。”提到天台宗的传承与发展,众多信徒响应,倡导高远的佛法。

“六朝逮今,衣冠缁褐。愚夫愚妇,爰同此筏。”指出从六朝至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共同追求佛法的救赎。

“哂乃二瓠,载沉载浮。即窒即海,善柳柳州。”通过比喻,说明佛法如同救生筏,既能承载生者,也能引领死者,善柳柳州则代表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见月因摽,执指成咎。舍有相佛,观无量寿。”最后提醒人们,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舍弃形式上的束缚,观照无量寿佛的无限慈悲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无量寿佛的赞美与颂扬,展现了佛教中对解脱与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教义。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乐赵紫芝画像赞

一点虚明,八窗玲珑。万波不浑,百川自东。

殆见其洒然乎外,孰知其渊乎其中。

谓其襄阳漫仕,曰吾不为南宫。

谓其江湖散人,曰吾不为龟蒙。

乌在乎仪刑,先进而丹青太空。

形式: 押[东]韵

东坡画像赞

帝哀先生,为天下忌。速反其辕,卒不憖遗。

遂骑箕尾,而分天章。云汉昭回,衣被八荒。

载驱六丁,收拾文字。神京遐陬,旁罗曲致。

落人间者,太山毫芒。寒者绮纨,馁者稻粱。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既粱其饩,而纨其裤。

豢以人爵,俾敏厥修。息公之谮,承天之休。

形式:

二桃杀三士赞

大匠不弃栎社之木,良医不遗乌喙之毒。

务急吾用,不一而足。苟适其时,虽弃必录。

方其用时,有正有奇。颠兮吾扶,危兮吾持。

相道巍巍,二氏似之。哂乃齐相,曾不尔思。

夫三子者,谬以力胜。胜力以德,孰敢不敬。

徒丧厥德,以致其命。一念之忍,桃乃其阱。

欲济缓急,图任媕娿。爪牙不铦,其如之何。

盍观相如,伸秦屈颇。隐然长城,无庸干戈。

形式: 古风

三教赞

此三胜流,一笑聚头。其道不同,曷相为谋。

至哉儒先,问礼于李。李从竺乾,逮真实际。

商隐于李,白眉最良。曰师师师,其来自唐。

车适大方,万里一辙。差之毫釐,肝胆楚越。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