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旨在表达佛法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首句“一与山门作境致”,以“山门”为象征,暗示佛法的入门之处,通过“境致”二字,强调了佛法的境界之美,让人在初入佛法时就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次句“见者顿超无学地”,说明了佛法的深邃与广大,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接触佛法后迅速提升,超越无知的境界,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第三句“二与后人作标榜”,进一步阐述佛法的传承与影响,指出佛法不仅仅是个人修行的终点,更是后世追求智慧与真理的灯塔,引导着后来者不断探索与领悟。
第四句“凡圣悟迷皆一样”,强调了佛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凡人还是圣贤,在佛法的智慧面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消除迷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最后两句“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著喜无量”,以“丛林”象征修行的环境,“向上关”则指修行的高深境界。这两句表达了对于那些勇于攀登修行高峰之人的赞美与祝福,认为他们将获得无尽的喜悦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个体心灵成长的深远影响,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