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画洞庭歌

江南客,水为乡,舟为宅,能以笔锋知地脉。

闲分楚水入丹青,不下此堂临洞庭。

水文不浪烟不动,木末棱棱山碧重。

帝子应哀窈窕云,客人似得婵娟梦。

六月火光衣上生,斋心寂听潺湲声。

林冰摇镜水拂簟,尽日独卧秋风清。

因游洞庭不出户,疑君如有长生路。

玉壶先生在何处?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南的旅人,水是他的故乡,舟是他的居所,能凭借笔触感知大地的脉络。
他悠闲地将楚地的水融入画作,从未离开这厅堂,俯瞰着洞庭湖。
湖面平静无波,烟雾不散,树木梢头的山色显得深沉翠绿。
帝王的女儿想必为这幽深的云彩而哀伤,而我仿佛在梦境中见到了美好的月貌。
六月的炎热,火光似乎附着在我的衣物上,我静心倾听潺潺流水声。
林间的寒气使水面如镜,微风吹过竹席,整日独自躺在秋风中,心境清凉。
因为游览洞庭湖,我不愿出门,怀疑你是否找到了永生的道路。
那位玉壶先生如今身在何方?

注释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
水为乡:形容江南多水的环境。
舟为宅:舟船成为居住的场所。
地脉:大地的脉络,比喻地理特征。
楚水:泛指江南的水,楚地的水。
丹青:绘画艺术。
洞庭: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文:水面的纹路。
木末:树梢。
婵娟:形容美好的月貌。
六月火光:形容夏日炎热。
潺湲:水流声。
林冰:林间的寒气。
玉壶先生:可能指代隐士或仙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江南游子对于水乡的依恋之情和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诗人以"舟为宅"自比,表明自己与水的密不可分,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生活。"能以笔锋知地脉"则显示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在下文中,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楚水、丹青、洞庭等地理名胜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闲分楚水入丹青,不下此堂临洞庭"中的"不下"暗示了诗人对于高处的追求和向往,这里所指的"此堂"很可能是指诗人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临洞庭"则是在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

接下来的几句更是用尽了浓墨重彩来描写自然景观。"水文不浪烟不动,木末棱棱山碧重"中的"水文"和"木末"都传达出一派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而"帝子应哀窈窕云,客人似得婵娟梦"则是诗人对帝子与自己的情感写照,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

最后几句"六月火光衣上生,斋心寂听潺湲声。林冰摇镜水拂簟,尽日独卧秋风清"中,诗人继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夏夜的宁静和秋天的凉爽,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嚣、享受孤寂生活的情怀。

整首诗最后一句"因游洞庭不出户,疑君如有长生路。玉壶先生在何处?"则是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问,"玉壶先生"很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是一位理想中的高士,而"长生路"则是在探讨一种超脱世俗、达到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收录诗词(196)

鲍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字:德源

相关古诗词

姑苏宫行

姑苏宫,九层金台半虚空。

雕楹璇题斗皎洁,中有妖姬似明月。

西见洞庭秋镜开,水华百里盘宫来。

越王采女能水戏,仙舟如龙旌曳翠。

羽盖晴翻橘柚香,玉笙夜送芙蓉醉。

归帆平静君无劳,还从下下上高高。

形式: 古风

织妇词

百日织綵丝,一朝停杼机。

机中有双凤,化作天边衣。

使人马如风,诚不阻音徽。

影响随羽翼,双双绕君飞。

行人岂愿行,不怨不知归。

所怨天尽处,何人见光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经旧游

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

故山系归念,行坐青巍峨。

羸马经旧途,此乡喜重过。

居人无故老,倍感别日多。

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

凉风日摇落,桑下松婆娑。

叹息追古人,临风伤逝波。

古人无不死,叹息欲如何。

朅来遂远心,默默存天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经秦皇墓

左岗青虬盘,右坂白虎踞。

谁识此中陵,祖龙藏身处。

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

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

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

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

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

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