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往问维摩疾,来探般若心。

本源虽自在,因地亦行深。

洒落溪山色,苍凉竹树阴。

宦途如磨蚁,何日重登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去问候维摩尊者的病情,前来探索般若智慧的心灵。
虽然他的本源自由自在,但因生活经历而更加深厚。
山水景色洒脱,竹林树荫显得苍茫冷清。
仕途艰难如同蚂蚁在磨盘上挣扎,何时能再次登临此景呢?

注释

维摩疾:维摩尊者的病。
般若心:般若智慧的心灵。
本源:生命的根源或精神的本质。
自在: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因地:由于生活经历或环境。
行深:经历丰富,深入。
洒落:洒脱,自然流露。
溪山色:山水景色。
苍凉:荒凉,凄凉。
竹树阴:竹林树荫。
宦途:仕途,官场生涯。
磨蚁:比喻仕途艰难,像蚂蚁在磨盘上爬。
重登临:再次登临,重新访问。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瑰所作,名为《送梵才上人归天台》。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以及对佛法修行地的向往。

"往问维摩疾,来探般若心。"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病痛的关切和对佛家般若智慧的追求。维摩诘是一位佛教中的大士,以其神通广大、疾病皆能治愈而闻名,而般若则是佛家的六波罗蜜之一,代表智慧的修行。

"本源虽自在,因地亦行深。" 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与心灵世界的和谐统一。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返璞归真的境界,同时也强调了佛法修行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深刻影响。

"洒落溪山色,苍凉竹树阴。" 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溪水、山峦、竹林都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

"宦途如磨蚁,何日重登临。"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以及对朋友归隐山林的羡慕之情。宦途(官场)被比喻为蚁穴,暗示其复杂而艰辛,而“何日重登临”则是诗人对于能否有机会重返自然界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友情和对佛法的向往,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收录诗词(4)

张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径山怀郎简侍郎

天地一洲渚,北平南攲危。

幽并深以厚,江浙清且奇。

武林颇英秀,川汇仍山卑。

应接殚天巧,类非人力为。

径山最佳处,有岩称玉芝。

居防俗士驾,地乃贤人宜。

郎公留名德,平时为羽仪。

引年归故里,不复衣朝衣。

留侯黄石心,白傅香山期。

结宇名胜外,日与尘事违。

泉石景物状,尽任诸贤诗。

伊予来东藩,滥持使者麾。

平生爱山水,弗惮命驾之。

当候秋风高,远造岩下扉。

浣濯缨上尘,散步松间綦。

未能继高躅,聊用慰所思。

形式: 古风

句(其一)

洲围淮口江形狭,亭上石头月色多。

形式: 押[歌]韵

句(其二)

人间独有当时月,山际犹无后世樵。

形式: 押[萧]韵

读浯碑漫成一绝

开元天子乐升平,肯向华清戒履冰。

纵有浯溪溪上石,元郎何意颂中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