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动雷池望日

浮气列下陈,天净澄秋容。

朝暾何处升,彷佛认微红。

须臾眩众采,阊阖开九重。

金钲忽涌出,晃荡浮双瞳。

乾坤豁呈露,群物光芒中。

谁知雷池景,乃与日观同。

徒倾葵藿心,再拜御晓风。

形式: 古风

翻译

轻盈的云气排列在下方,天空清澈秋色展露无遗。
朝阳从哪里升起,隐约可见一丝微红。
瞬间,万丈光芒耀眼,阊阖(宫门)敞开重重九重。
如同金色的铃铛涌现,晃动在眼前,照亮了双眼。
天地开阔,万物在光晖中熠熠生辉。
谁能想到雷池(比喻边疆)的日出景色,竟与泰山(日观峰)的日出相同。
我只愿倾尽向日葵般的忠诚,向清晨的风致敬。

注释

浮气:轻盈的云气。
澄:清澈。
朝暾:朝阳。
微红:隐约的红色。
须臾:瞬间。
阊阖:宫门。
金钲:金色的铃铛。
双瞳:双眼。
乾坤:天地。
豁呈:开阔呈现。
雷池:比喻边疆。
日观:泰山日出景观。
葵藿心:向日葵般的忠诚。
御:迎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晨观赏太阳升起的壮丽画面。开篇“浮气列下陈,天净澄秋容”写出了清晨的天空洁净无云,一片宁静。紧接着“朝暾何处升,彷佛认微红”则描绘了太阳初升的情景,那微红色的阳光似乎让人难以置信。

随后“须臾眩众采,阊阖开九重”一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朝霞的繁复多彩和层层叠叠,如同打开了九重天门。接着,“金钲忽涌出,晃荡浮双瞳”则是对太阳破晓的一种生动描绘,仿佛金光四溢,照亮了整个世界。

“乾坤豁呈露,群物光芒中”进一步强调了日光普照,使万物都沐浴在这份明媚之中。而“谁知雷池景,乃与日观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欣赏。

最后,“徒倾葵藿心,再拜御晓风”一句,则是诗人对这份美好场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境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早晨太阳升起那一刻的无限赞叹和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望后一日与客自水乡登湘南月色佳甚翌日用乡字韵简游诚之

一雨五日馀,南州三伏凉。

唤客近方沼,笑谭引杯长。

相将复登楼,月色在屋梁。

念我怀百忧,忽忽发变苍。

及此少自舒,觞咏未可忘。

孤光凛下照,景妙无留藏。

沙边数白鹭,欲下仍翔徉。

群动亦自得,如我四体康。

平生子游子,虚白生吉祥。

官舍并楼居,登临筋力强。

未可效王粲,居然思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茔以二月二日过碧泉与客煮茗泉上徘徊久之

下马步深径,洗盏酌寒泉。

念不践此境,于今复三年。

人事苦多变,泉色故依然。

缅怀德人游,物物生春妍。

当时疏辟功,妙意太古前。

屐齿不可寻,题榜尚觉鲜。

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

于役有王事,未暇谋息肩。

聊同二三子,煮茗苍崖边。

预作他年约,扶犁山下田。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清明后七日与客同为水东之游翌朝赋此

平生山水癖,妙处只自知。

夙约常寡味,邂逅惬心期。

幅巾与藜杖,安步随所之。

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

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

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

沙边散车骑,竹舆从呕咿。

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

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

悬崖隐日月,幽壑蟠蛟螭。

涧水杂鸣佩,松风发清吹。

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

聊揩簿书眼,偿此閒暇时。

所历固未厌,所感多馀思。

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

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

素餐岂不念,怀安敢云私。

归来耿不寐,攲枕听晨鸡。

形式: 古风

谒陶唐帝庙词

溪交流兮谷幽,山作屏兮层丘。

木偃蹇兮枝相樛,皇胡为兮于此留。

蔼冠佩兮充庭,洁芳馨兮载陈。

纯衣兮在御,东风吹兮物为春。

皇之仁兮其天,四时叙兮何言。

出门兮四顾,渺宇宙兮茫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