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庵和尚赞三首(其一)

于自住境,见与见缘。如梦能所,如蜜中边。

帷具正眼,入此三昧。如妙莲华,出缘生海。

祖师活意,如来密机。成就众生,如鹍鹏飞。

使其自化,不由他悟。秀出丛林,光于佛祖。

趋灭陕右,诞生江南。暗中五色,天下云庵。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云庵和尚的非凡智慧和慈悲心怀。诗人通过“于自住境,见与见缘”开篇,巧妙地将云庵和尚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景象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洞察万物的境界。

“如梦能所,如蜜中边”,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云庵和尚对世间现象的理解,如同梦境般虚幻,又如同蜂蜜中的甜蜜与苦涩并存,暗示着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

“帷具正眼,入此三昧”,进一步揭示了云庵和尚修行的深邃与专注,犹如拥有正视真理之眼,深入禅定的境界,达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如妙莲华,出缘生海”,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云庵和尚在复杂世事中保持纯净的心灵,如同莲花般绽放于生活的海洋之中,展现出其人格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芒。

“祖师活意,如来密机”,强调云庵和尚承继了佛教的精髓,其智慧与教诲如同祖师的活水源头,又如同佛陀的微妙机智,充满了启迪与指引。

“成就众生,如鹍鹏飞”,表达了云庵和尚致力于普度众生,其影响力如同鹍鹏展翅,不仅自身达到极高的境界,也引领众生飞向更广阔的精神天空。

“使其自化,不由他悟”,强调了云庵和尚教导的方法,注重启发个体的内在觉醒,而非强制性的外在灌输,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秀出丛林,光于佛祖”,赞美云庵和尚如同丛林中的佼佼者,其智慧与德行照亮了佛祖的道路,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趋灭陕右,诞生江南”,描述了云庵和尚的行迹,从北方的陕右地区走向南方的江南,其影响跨越地域,遍及四方。

“暗中五色,天下云庵”,最后以“暗中五色”形容云庵和尚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五彩斑斓,不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整个世界,而“天下云庵”则表达了云庵和尚的影响深远,如同遍布天下的云庵寺庙,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云庵和尚的赞美,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慈悲与影响力,以及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云庵和尚赞三首(其二)

槁容而毳衣,殆不逾于中人。

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

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

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

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

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有禅师。

拜手稽首,堂堂乎三界之依者耶。

形式:

云庵和尚赞三首(其三)

三玄铨量,设选佛科。邪师坏之,付授外讹。

以陷虎机,击其颓波。不动声气,怖走天魔。

形式: 押[歌]韵

潜庵源禅师真赞一首

十年积翠侍立,学得眼横鼻直。

平生气压丛林,问著左科背听。

一庵深藏霹雳,舌从教万象自分说。

百非四句无处蹲,孤风照人众星月。

形式:

僧求潜庵赞

德腊俱难及,一庵江寺隈。

敢称少室后,亲见老南来。

鬓雪残零尽,心花烂熳开。

若言只这是,九尾似黄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