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

紫纹绫,红锦缎。裁向灯前,响杂黄金钏。

应恐鸳鸯分背面。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

晃还移,人未倦。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

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鉴赏

这首《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画面。诗中通过“紫纹绫”、“红锦缎”等华美的布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在“灯前”这一特定场景下,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响杂黄金钏”的声音,仿佛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真实。

“应恐鸳鸯分背面”,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鸳鸯”这一意象,象征着爱情中的亲密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某种分离或不完整的可能,引人深思。接下来,“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则进一步展现了人物在情感上的细腻与挣扎,通过“钿尺”这一工具的频繁移动和反复斟酌,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犹豫与思考过程。

“晃还移,人未倦”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专注,即使是在“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的忙碌中,也未能让主人公感到疲倦,反而更加投入。最后,“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情感的不舍,又有寻求解脱的愿望,最终似乎寄希望于他人(“萧娘”)的帮助,但又难以彻底割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生活以及自我情感处理的深刻思考。董以宁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幕转化为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艺术作品,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苏幕遮.隔幛听梦魇声

穗煤昏,莲漏杳。只隔重帏,远似蓬莱岛。

魂梦知他何处绕。欲醒频呼,话觉糊涂好。

养娘痴,香婢小。憨睡瞢腾,只索将伊叫。

狂梦魇来应未料。试问伊家,可唤江郎觉。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

枕珊瑚,床玳瑁。悬蛤初收,帐底容难照。

忘却流苏能转掉。漫揭轻罗,傍动银钩了。

响原轻,声渐俏。睡熟鹦哥,定不惊他觉。

和月和云和被抱。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甘州遍.赋得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深宫里,镇日黛眉低。意支离。

最堪怜是,相思说话,男儿听惯不经思。

抛妾泪,怕人疑。湘裙宁湿,不将双袖染胭脂。

开箱处,无语立多时。诉伊知。

石榴红处,都是杜鹃啼。

形式: 词牌: 甘州遍

醉春风.索履

莲瓣重苔嫩。移过朱栏近。碎红纤绿点微尖,衬。衬。

衬。为惹春尘,绣来双雀,丝儿微褪。好向萧郎讯。

弓样休难认。香泥踏处记曾量,寸。寸。寸。

愿裹罗襟,携归绣院,教奴重整。

形式: 词牌: 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