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斋即事二首(其二)

教子时开卷,逢人强整襟。

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

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

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教导孩子时翻开书卷,遇见人就整理衣襟以示庄重。
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坚守晚年的品行,疾病缠身却更能保持最初的本心。
地处偏僻,茭白莲花盛开,山势低矮,竹林树木幽深。
向同伴们传达我的心声,明月当空,又听见秋天捣衣的声音。

注释

教子:教育子女。
开卷:打开书卷学习。
逢人:遇见他人。
强整襟:刻意整理衣襟显得正式。
再贫:即使贫穷。
晚节:晚年的行为或品德。
初心:最初的决心或本心。
地僻:偏远的地方。
茭莲:水生植物,如茭白和莲花。
好:优美。
山低:山势低矮。
竹树深:竹林树木茂密。
燕社:比喻志同道合的人群。
明月:明亮的月亮。
秋砧:秋天捣衣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的《止斋即事二首(其二)》。诗人以教子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而坚韧的人生态度。首句“教子时开卷”表达了对后代的教育重视,通过读书传承知识与品德;“逢人强整襟”则体现了诗人即使在与人交往中也保持端庄严谨的品性。

接下来,“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两句,诗人强调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坚守晚年的节操,疾病缠身时仍能不忘初心,体现出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后两联“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描绘了宁静而清幽的自然环境,暗示诗人内心的恬淡与隐逸之志。

最后,“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以燕雀为友,寓言自己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度时光,同时借明月和秋砧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以及对家国之思的寄托。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教于景,寓情于物,展现了陈傅良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

收录诗词(515)

陈傅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止斋即事二首(其一)

性已耐岑寂,老应忘隐忧。

齐年双白发,尽日一苍头。

竹闭缄门钥,蒲团数漏筹。

未知庭庑下,还有雀罗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长沙腊月雷是日约宴赵帅俊臣闻雷乃罢越三日雨雪帅喜以诗相贺用韵酬之

民欲遮留上欲来,政声无间到舆台。

道迎和气收蛮瘴,弹压馀阴蛰楚雷。

已是因风成柳絮,会须逐马见银杯。

一觞好上公堂寿,不为梅花昨夜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丙辰寄国举兄

是间南极老人星,乔木脩篁亦有情。

直向朱明为后殿,不随黄落入秋声。

儿孙衮衮看新出,兄弟团团得晚成。

笑阅世人心事短,却从黄老问长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东阳杜季高远访诗以送之

当世关衰壮,斯文看合离。

强餐吾岂敢,后会子何期。

村落秋弥好,溪山晚最宜。

逢人相问讯,所欠更能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