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悟真寺作

旅食长安城,回遑奔走无停行。

清怀壮抱失素尚,胸中堆积尘土生。

偷閒得至玉峰下,为闻悟真之寺之嘉名。

杖邛赤脚渡蓝水,细流激激心骨清。

仰看苍山高峰旁,白云明灭藏日光。

行人遥指置寺处,正在白云之中央。

逡巡缘栈更险绝,攀萝扪壁随低昂。

朋行咫尺乃相失,已与云雾相翱翔。

时闻啼鸟如吹竹,数步一休还纵目。

行行未知高则危,下视昏烟覆平陆。

满岩佳树尤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绿。

是时八月初,路旁已见芬芬菊。

贪奇恋景不知倦,侧睥又复心瑟缩。

神魂飞下大壑幽,定省移时进双足。

寺门高开朝日辉,丹青黯澹唐时屋。

老僧引我周游看,且云白氏子诗乃实录。

此诗畴昔予所闻,殷殷更向碑前读。

按言索像今无复,惟有流泉数道如车辐。

我嫌世累欲暂居,又云此地无留宿。

殿宇之后林莽中,日暮尝有虎豹伏。

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

悁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

我闻为之久颦蹙,此向期将避烦辱。

不为伤生事,争如平地随流俗。

叹息回头急出山,始觉全躯已为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舜钦在蓝田悟真寺的游历体验,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描述了诗人身处长安城中的忙碌生活,内心充满着世俗的困扰和疲惫。随后,他寻得片刻闲暇,前往悟真寺,通过登山涉水,穿越险峻的栈道,最终到达了白云之中的寺院。沿途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鸟鸣声声,仿佛在吹奏竹笛,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烦恼。

抵达悟真寺后,诗人被其宏伟的建筑和历史的痕迹所震撼,尤其是寺内老僧的引导和讲解,使他对白居易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寺内的环境并不适合长期居住,因为夜晚常有虎豹出没,且石窟深处还有佛塔的存在,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诗人在悟真寺的体验,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他意识到,为了逃避世俗的烦恼,选择隐居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同样会带来新的困扰。最终,诗人感慨于自己的经历,决定迅速离开山林,认识到能够保全身体的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个人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兴庆池

馀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

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

渔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

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形式: 五言律诗

长安春日效东野

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

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

穷阎何卑漏,时燕不见投。

门庭谢过从,兰萌舒绿柔。

燕托喜广厦,亦非善是仇。

兰生静愈茂,堪将义为俦。

芳香诚可慕,对之蠲穷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太行道

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

念厥造化初,春何险此极。

左右无底壑,前后至顽石。

高者欲作天明党,深者疑断地血脉。

夜中岩下埋斗杓,日午阴壁风雪号。

攀缘有路到绝仞,四望群峰合沓如波涛。

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

嗟乎古昔未开时,隔绝往来人不思。

淳源一破山岳碎,巧心遂去缘崄巇。

崄巇不穷甚可畏,悼此二者亡其宜。

天地不自崄,崄由人为之。

彼车摧轮马伤足,中路勿叹勿恸哭。

世上安涂故有焉,孰使汝行此道躯高轩,丧坠不收宜尔然。

形式: 古风

夜中

夜分众諠死,耿耿抱真履。

中君湛以宁,不为外官使。

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主将不谋阵敌恶,荡然失守遽藏避。

骇浪奔腾,一刻万里,纷纷变化无穷已。

俄如独茧丝,忽复满天地。

乳虎不受缚,狂龙难驯致。我思精甲,以捍异类。

邪慝弗萌,元辟复位。

辅以逍遥之至道,烂然光辉照无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