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石色依庐阜,潮音接普陀。
江云晴自远,水月夜还多。
鸟为衔花至,龙因问法过。
瓣香瞻彷佛,帆影拂嵯峨。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岩的宁静与神秘氛围。首句"石色依庐阜",写出了山石的颜色与山势相融,犹如庐山之秀美;次句"潮音接普陀",暗示了观音岩临近海面,潮汐声仿佛与普陀山的佛音相连,增添了神圣感。
"江云晴自远",通过江上的晴空白云,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晴朗的天气,使得景色更加深远;"水月夜还多",夜晚的月光洒在水面,增添了静谧的禅意,夜晚的美景也显得更为丰富。
"鸟为衔花至",以鸟儿衔花的姿态,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敬虔;"龙因问法过",则借龙来表达对佛法的崇敬和寻求智慧的心境。最后两句"瓣香瞻彷佛,帆影拂嵯峨",诗人点燃香火,遥望观音岩的模糊身影,而江上帆影轻轻掠过山峰,画面生动,富有诗意。
整体来看,蓝仁的这首《题观音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禅意,表达了对观音的虔诚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五侄缘思孝,陈情不肯休。
一抔原上土,三载狱中囚。
霜露空山道,风烟拱木秋。
蓼莪停诵处,远想泪双流。
枉策来相访,衡门宜暂留。
故情怜独老,清论慰穷愁。
芋火寒初拨,藜羹暖未收。
归心何偪侧,又宿水东头。
已是三年别,那知一笑俱。
相看歌白雪,独往住玄都。
画马尘生壁,笼鹅雨满湖。
松门清夜月,还念故人无。
独干千枝长,浓阴万叶稠。
傍檐低翠盖,对坐拥青油。
霜雪兼松茂,风烟带柳柔。
旧栽祠观里,曾系老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