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在岁科试结束后,即将进京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
首联“才从香案染炉烟,诏许星轺早着鞭。”描绘了诗人完成考试后,如同香案上的炉烟一般,带着一丝宁静与满足,同时又满怀期待地准备踏上前往京城的旅程,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朝廷的忠诚。
颔联“洙泗渊源殷向望,鲁邹风教愧承宣。”提到洙泗之水的源头,暗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表达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向往和敬仰;同时,也谦虚地表示自己在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方面感到惭愧,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颈联“学山幸喜翔初步,观海还思汇百川。”以“学山”比喻学习之路的高远与艰难,“翔初步”则形容初登高峰的喜悦与挑战,“观海”则引申为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广博,“汇百川”象征着包容与融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学术探索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够不断丰富和扩展的愿望。
尾联“自顾书生当重任,皇恩宽大已三年。”诗人自省身为书生,深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以及在过去的三年里,他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个人成长的自豪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反思,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