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早岁诗歌,中年笺注,句消钟鼎旂常。

俎豆名山,平生两瓣心香。

遗经独抱司农注,附千秋、高密门墙。

更倾心、白傅风流,长庆篇章。

礼堂犹幸留遗像,其香山居士,须鬓苍浪。

妙墨摩来,真教素壁生光。

云楣待仿箫斋例,论高名、郑白相当。

待他年、侨札周旋,再证行藏。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鉴赏

此诗《高阳台》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风格深沉而富有哲理,以“早岁诗歌,中年笺注”开篇,展现了一位文人从年轻时的创作热情到中年时的学术研究的转变。诗人通过“句消钟鼎旂常”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俎豆名山,平生两瓣心香”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之心。

“遗经独抱司农注,附千秋、高密门墙”两句,诗人自比为坚守传统经典的学者,与古代的司农(古代官职)相联系,同时表达了对高密(古代文化重镇)文化的敬仰。接下来,“更倾心、白傅风流,长庆篇章”则转向对白居易(白傅)的文学成就的赞赏,尤其是他的诗歌作品。

“礼堂犹幸留遗像,其香山居士,须鬓苍浪”描绘了诗人对白居易的怀念之情,将白居易比作香山居士,并通过“须鬓苍浪”这一形象,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接着,“妙墨摩来,真教素壁生光”赞美了白居易的书法艺术,使原本普通的墙壁因之而光彩照人。

最后,“云楣待仿箫斋例,论高名、郑白相当”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学识和地位能与郑板桥(郑白)并列的愿望,同时“待他年、侨札周旋,再证行藏”则是对未来与友人交往、共同探讨学问的期待。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代文人的崇敬之情,也蕴含了对个人学术追求与人生理想的思考。

收录诗词(425)

俞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字:荫甫
  • 籍贯:浙江德清
  • 生卒年:1821-1907

相关古诗词

庆春宫

环堵三间,东西相向,读书静坐都适。

邺架图书,欧斋钟鼎,米船书画环集。

兴阑神倦,又清对、蒲团即栗。

古今逆旅,天地蘧庐,有斯安宅。个中妙处难言。

从有观无,以儒参佛。

排日工夫,按时蚤暮,兼或抡流双只。

此乡终老,算吾辈、区区愿毕。

空山寂寞,更进竿头,两途归一。

形式: 词牌: 庆春宫

点绛唇.闺中四时词

杨柳楼台,绣床香梦莺催醒。绮窗闲凭。

人与花容称。乍脱鹴裘,尚怯春衫冷。东风紧。

嫩寒犹劲。蜂蝶枝头等。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

昼漏迟迟,洞房冰簟朝慵起。枕痕红腻。

消了眉边翠。满院熏风,欲避愁无计。纱窗闭。

素罗偷试。古剌瓶中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

络纬墙根,送来一点秋消息。画楼今夕。

凉透芙蓉席。月满空庭,消受梧阴碧。灯光隔。

蛎窗红出。人斗金笼蟋。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