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山寺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靠近盱眙县的地方,山崖上露出寺庙的门。
稀疏的钟声越过淮河口,一条小路深入云雾深处。
老竹发出空洞的声音,清澈的池塘映现古老的源头。
高僧擦拭着诵经的坐榻,与人品茗闲聊直到黄昏。

注释

下傍:靠近。
盱眙县:地名,今江苏省盱眙县。
山崖:陡峭的山崖。
露:显露。
疏钟:稀疏的钟声。
淮口:淮河的渡口。
一径:一条小路。
云根:云雾的深处。
竹老:老竹。
生:发出。
虚籁:空洞的声音。
池清:池水清澈。
古源:古老的源头。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拂经榻:擦拭诵经的坐榻。
茶话:品茗闲聊。
黄昏:傍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寺景象。首句"下傍盱眙县"交代了寺庙的位置,紧邻盱眙县,隐含着山寺的偏远与宁静。"山崖露寺门"则通过"露"字,描绘出寺庙坐落在险峻山崖之上的样子,显得古朴而神秘。

"疏钟过淮口"写的是寺庙中的钟声悠扬地飘过淮河,声音虽稀疏却清晰可闻,增添了空间的辽阔感。"一径入云根"进一步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小路蜿蜒曲折,直通向云端,暗示了山寺的高耸和幽深。

"竹老生虚籁"通过描绘老竹发出的自然声响,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在山寺中悄然流逝。"池清见古源"则通过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古老的源头,寓意着寺庙历史的悠久。

最后两句"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描绘了僧人在黄昏时分整理经书,与友人品茗交谈的场景,体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盱眙山寺的宁静与禅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诗招南阳秀才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郊园避暑

柴门鲜人事,氛垢颇相忘。

爱彼林间静,复兹池上凉。

托心时散帙,迟客复携觞。

况有陶篱趣,归禽语夕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采石山

危阁闲登日渐曛,整屏晴雨枕江濆。

秋棱瘦出无多寺,古翠浓连一半云。

坐卧不抛输钓叟,往来长见属鸥群。

翻然却怪宣城守,是甚移将李白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城中书事

一门深掩得闲权,纯白遗风要独全。

强接俗庸中反道,敢嫌贫病是欺天。

围形古寺谙寻鹤,照藓秋廊拟疏玄。

从此免惭岩下者,子真高兴未萧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