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南中书事》由清代诗人王式丹所作,描绘了南中地区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现象,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首联“禹甸埴坟殊广大,蛮方节钺漫纷纭”,以禹甸(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之地)的广阔与蛮方(泛指边远之地)的混乱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宏大与现实的复杂。禹甸的土堆坟墓异常辽阔,象征着古代文明的深远影响;而蛮方则充斥着各种权力的争夺与混乱,反映了边疆地区治理的艰难。
颔联“欲披角鲤池边草,旋搅都鹅洞里云”,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试图揭开历史迷雾的努力,却反而搅动了更深层次的复杂关系。角鲤池边的草,象征着历史的表象;都鹅洞里的云,则隐喻着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复杂关系与未解之谜。这一联表达了探索历史真相的不易,以及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颈联“孔仅算缗原始祸,卢循入海岂能军?”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孔仅和卢循的故事,进一步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孔仅算缗(征收商税)被认为是引发经济动荡的源头,而卢循入海则暗示了个人或群体行为对大局的影响。这两句诗揭示了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个因素交织而成,而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
尾联“诏书一纸烽烟静,重见侏离拜圣君”总结了历史的转折点,即通过统治者的决策或行动,能够平息纷争,恢复秩序。诏书如同一纸命令,能够终止战争,使人民得以安宁地生活。侏离拜圣君则象征着臣民对君主的忠诚与敬仰,强调了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民众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平与秩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