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单太守《崂山绿石》

谁凿东崂骨,巉岩一片分。

宝光曾近海,山性欲生云。

压径迷莎影,临阶合藓纹。

怪来最清澈,相对有虞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以崂山绿石为题,描绘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邃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绿石的形态、色泽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句“谁凿东崂骨”,以问句形式开篇,引人遐想,仿佛在询问这块石头是如何形成于崂山之中的。接着,“巉岩一片分”描绘了绿石的坚硬与独特形状,暗示其在大自然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宝光曾近海”一句,不仅提到了绿石可能蕴含的珍贵光芒,还暗示了它与大海的某种联系,或许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现的神秘光辉。这不仅增加了绿石的神秘色彩,也让人联想到其与海洋的某种深层联系。

“山性欲生云”则进一步展现了绿石所在崂山的自然特性,山体似乎能激发周围的云雾生成,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崂山绿石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更加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之美。

“压径迷莎影,临阶合藓纹”两句,细致地描绘了绿石在小径和台阶上的投影与纹理,强调了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在不同视角下所呈现的独特美感。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绿石的质感与生命力。

最后,“怪来最清澈,相对有虞君”表达了诗人对崂山绿石的深刻感受。这里的“清澈”不仅指视觉上的透明感,更可能包含了心灵上的纯净与宁静。与“有虞君”的对话,可能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投射,象征着与自然界的深层次交流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崂山绿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与精神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将崂山绿石的自然景观与内在精神特质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收录诗词(383)

李宪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宿潍水村店,喜其泥壁新洁,为作画,并题此诗

背岭荒村晚,长途倦马尘。

素心爱幽洁,野店喜初新。

此地常为客,拈毫赠主人。

题诗示来者,泥壁莫嫌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哭犹子珩三首(其一)

死生有定数,夭寿亦同理。

数尽寿而终,远客达乡里。

夭逝非其年,如行半途止。

半途可奈何,不复保乡梓。

田州百粤地,孤庙临漳水。

平生所娇爱,乃忍弃置此。

我梦无由见,啁啾杂蛮鬼。

生人语不通,死悲向谁是?

儿兮莫怨归,渠爷在交趾。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哭犹子珩三首(其二)

精气尚俨然,孰谓今已亡。

远书每难凭,所往何其荒!

胡然数行字,一一报我详。

详言已非误,举室皆皇皇。

平时知去远,音容忽复忘。

既念殒尔生,时时在我旁。

遂使平生事,推想及毫芒。

文战虽未胜,诗句已成章。

不才尚足悲,况为群从良。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哭犹子珩三首(其三)

忆昔送尔行,洒泪不能去。

期尔志四方,转悲反成怒。

宁知南浦别,竟无还乡路。

尔父何颠沛,奔命不遑顾。

尔身不自保,岂能阴为护?

逝者长已矣,生者托何处?

长号向南陲,魂梦日惊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