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和陶饮酒(其十三)》由明代诗人魏学洢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身处世俗之中,却心怀高远志向的内心世界。
首句“读书荒寺隈,居止近人境”描绘了诗人居住在荒寂的寺庙附近,虽处尘世边缘,但内心却远离喧嚣,寻求精神的宁静。接着,“身在糟醨中,未敢傲独醒”一句,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置身于世俗的浊流之中,却不敢自傲,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不被外界所迷惑。
“矢志程先民,迩言或不领”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立志效仿先贤,即使理解有限,也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接下来,“至人能敛锷,余乃无馀颖”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自身修为的追求,认为真正的智者能够收敛锋芒,而自己尚需努力,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后,“安得一豁然,明月与同炳”表达了诗人渴望心灵得到彻底的解放,与明月共辉的愿望,寓意着对光明、纯净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面对世俗生活的复杂与诱惑时,保持自我、追求精神高洁的坚定意志,以及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