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六)

万里携家出塞行,男婚女嫁总边城。

多年无复还乡梦,官府犹题旧里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风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通过“万里携家出塞行”,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为了生活或某种使命,远离家乡,跨越万里的艰辛旅程。这种背井离乡的壮举,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与决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生存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男婚女嫁总边城”一句,点明了边疆地区的婚姻习俗,即男女成婚往往发生在边城之内。这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限制,也可能反映了边疆地区文化与内地的差异,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

“多年无复还乡梦”,表达了长期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回乡愿望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渴望,是许多古代边疆戍卒、商旅、官员等群体共有的心声。

“官府犹题旧里名”,则揭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之间在行政管理上的联系,即使身处边陲,地方官府仍会保留着故乡的名称,以此来维系与内地的文化联系和身份认同。这一细节展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治理的重视,以及对边民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保护。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生活风貌和社会变迁,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环境、社会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适应能力。

收录诗词(184)

纪昀(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字:晓岚
  • 籍贯:道号观弈道
  • 生卒年:1724年6月-- 1805年2月

相关古诗词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七)

十里春筹雪化泥,不须分垄不须畦。

珠玑信手纷纷落,一样新秧出水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八)

山城是处有弦歌,锦帙牙签市上多。

为报当年郑渔仲,儒书今过斡难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九)

闽海迢迢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

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其十)

吐蕃部落久相亲,卖果时时到市闉。

恰似春深梁上燕,自来自去不关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