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蚕词

麦风细,蚕眠地。桑叶残,蚕上山。

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

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

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浴蚕娘子常衣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簇蚕词》描绘了蚕农们在春季忙碌的养蚕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诗中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从春到夏,蚕从幼虫到成蛹的过程,以及蚕农们辛勤劳动的景象。

首先,诗的开头“麦风细,蚕眠地。桑叶残,蚕上山。”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细风吹拂着麦田,蚕开始在温暖的土地上休眠,而桑叶逐渐枯萎,蚕则开始向山上迁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示了蚕农们对蚕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握。

接着,“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描述了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蚕房内开始感受到初夏的微热,蚕儿们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感到不适,蚕农们则为此担忧不已。这种对蚕的细致关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则进一步展示了蚕农们为了照顾蚕儿,日夜不息的辛勤工作。白天,他们使用熏笼防止病害,夜晚则点亮灯火,防止老鼠和鸟类的侵害,保护蚕儿的安全成长。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描绘了蚕儿们吐丝结茧的过程,一天之内,它们就能结出如粉絮般的丝线,两天后,这些丝线堆砌在一起,洁白如雪,形象地展现了蚕丝的美丽与珍贵。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描述了蚕茧的收集过程,三天后,蚕茧已经足够大,可以用来制作各种丝绸制品。这里通过“小妇量来大妇称”的对比,既体现了蚕农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反映了丝绸制作工艺的精细与复杂。

最后,“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讲述了蚕丝经过缫丝、织造,最终成为精美绝伦的丝绸。这里的“十样花纹绫”象征着丝绸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蚕农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蚕农们在春末夏初时节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对蚕丝制品的期待与自豪。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蚕丝生产的全过程,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4)

惠士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樵客行

春山暮,山花吹满樵人路。

平原浅草连天远,樵风初起樵云卷。

数声樵唱出林间,夜夜归来担头满。

晓上阴崖逢月黑,前溪虎去犹留迹。

昨宵山水漂人家,失却涧边磨斧石。

伐木当伐檀,刈薪当刈兰。

刈兰为佩檀为辐,免使年年老空谷。

形式: 古风

田家行

二月青虫初化蝶,三月红蚕欲断叶。

桑榆门巷绿阴成,四月家家缫白雪。

屋边豆苗垂宛宛,雁齿丛长雀梅短。

道中历乱虾蟆衣,昨夜风来牛迹满。

竹鸡啼罢楚鸠语,十日田家九日雨。

平旦开门看天色,声声老扈催收麦。

日出腰镰向陇头,桑间惊起黄离留。

形式: 古风

送蒋树存之官馀庆

忆昔识君年弱冠,风流文酒长耽玩。

无事频过交翠堂,觥筹往往行无算。

二月山塘柳色青,玉箫金管醉中听。

可怜明月初三夜,最忆春风第一亭。

沉沉玉漏鸣街鼓,寂寂春阴月停午。

灯前一曲《柘枝》新,小玉傞傞踏筵舞。

云散花残事已空,秦淮水榭又相逢。

三条共剪深更烛,五夜同听锁院钟。

数载飘零不相见,去年忽睹云卿面。

待诏吾留金马门,修书君上南熏殿。

只今天子急循良,莫恨天涯道路长。

乌撒白苗生似鹿,畲丁溪子狠如羊。

边氓正欲烦君抚,况有君家《理县谱》。

九溪斜绕葛蛮司,十洞遥连金竹府。

不知握手在何年,离别今朝倍黯然。

待尔归来寻旧约,月明重泛虎丘船。

形式: 古风

送陈秋田先生之官长宁

善卷洞里咀丹客,玉液朝朝炼精魄。

偶然作吏山水邦,衣裳犹带云霞色。

昔年曾到瘴江滨,布袜青鞋万里身。

邑里时逢乌蜑户,居民半是马留人。

今年仍往西南徼,路远健鹰飞不到。

剑阁回看北向云,石门遥指南征道。

知君才似寇巴东,莫叹生涯类转蓬。

登栈人行红树杪,隔溪猿啸白云中。

平林芳草萋萋绿,从此连绵到西蜀。

月上峨嵋一片秋,烟销巴水三回曲。

泸川渺渺夕阳低,更在泸川西复西。

遥想讼庭春寂寂,海棠花发杜鹃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