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寿牧长老请自赞

铁牛去住之机,狮子反掷之诀。

毫芒略露,崖崩石裂。无些子柔和,唯一味生灭。

电光石火瞥转玄关,千圣顶头恣兴妖孽。

形式: 押[屑]韵

鉴赏

这首诗以奇特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循环、生命与涅槃的深刻哲理。诗中“铁牛去住之机,狮子反掷之诀”运用了动物形象来象征佛法中的道理,铁牛和狮子的动态变化,暗示着修行者在佛法中的进退自如,以及对佛法真理的深刻理解。

“毫芒略露,崖崩石裂”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真理的锐利与力量,即使是最细微的启示也能引发巨大的变革,如同山崖崩塌、岩石断裂,形象地表达了佛法对人心灵的震撼力。

“无些子柔和,唯一味生灭”揭示了佛法的核心——一切皆是无常,没有永恒的柔和或固定的状态,只有不断的生起与消逝。这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物本质的认识,即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电光石火瞥转玄关,千圣顶头恣兴妖孽”则以极快的速度和强烈的对比,描绘了佛法的瞬间洞见与世俗的混乱无序。电光石火的瞬间转瞬即逝,象征着佛法真理的直接洞察;而“千圣顶头恣兴妖孽”则描绘了世俗世界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活动,与佛法的纯净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深刻地探讨了佛法的真谛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以及修行者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与觉醒。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禅人请自赞(其一)

冷泉亭放闸,换尽时人眼睛。

见山堂看云,甚处讨他巴鼻。认得完全,是则未是。

手中黑竹篦,不能打得你。胡乱三十年,全无巴鼻。

叨居六七刹,无补宗教。翻著梵志袜,疑之者多。

倒用司农印,识之者少。

出岭既不能跂步玄沙,入岭又何敢追踪雪老。

上人担头不堪泊蝇,也能带得。

老僧去那逢人展,似即不无。

若谓起杨岐正宗,疏东涧正派,且莫谤渠好。

形式:

禅人请自赞(其二)

北山云拥千岩秀,西子湖平万壑流。

水石光中闲送目,无边刹海一毫收。

形式: 押[尤]韵

印维那请自赞

眼看东南,意在西北。毗卢印倒用,辊动古井蓬尘。

兴化棒不施,撒下青天雨雹。

腾身一掷,而抹过万仞龙门。

掉臂径去,而何有连云栈阁。

祖师心印谁是亲传,麟兮龙兮峥嵘头角。

形式:

雪牧

整顿蓑衣禦苦寒,自家水牯自家看。

白漫漫处无香草,笛弄梅花过别山。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