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化主(其七)

空生曾乞临江市,恰似君今无别理。

只将千圣不曾传,到处逢人水投水。

持来满满复是谁,把得便行何拟拟。

虽然末后有牢关,踏著归来不相似。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乞食、饮水、持物行走等,隐喻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真理的追求和体悟。

首句“空生曾乞临江市”,以“空生”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内心世界的空灵与纯净,他曾在临江市乞食,象征着在世俗中寻求精神的滋养。接下来,“恰似君今无别理”,将读者引入一种自我反思的状态,强调当下即是修行的全部,无需外求。

“只将千圣不曾传”,这里的“千圣”指的是众多的圣贤或高僧,意指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并非通过传统教义或权威传授,而是每个人内在的发现。“到处逢人水投水”,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发现的过程,即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时,通过观察、思考,不断深化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持来满满复是谁”,描述了修行者在获得某种领悟或知识后,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使之成为充实而饱满的一部分。然而,“把得便行何拟拟”,又提出了一个疑问:这样的行动是否真的能被外界所理解或接受?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孤独感和自我探索的挑战。

最后,“虽然末后有牢关,踏著归来不相似”,意味着即使在修行的尽头,面对最后的考验或障碍,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去面对,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最初的自己截然不同。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所有寻求心灵成长之人的鼓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修行的本质、过程以及最终的转化,体现了禅宗哲学中“见性成佛”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达到内心的觉醒和超越。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化主(其八)

一偈普送诸禅客,万化门中等慈力。

门门对现没遮拦,箭箭离弦俱中的。

因记芭蕉曾遣化,未出门时先话霸。

而今更不论亲疏,收功尽在华峰下。

形式: 古风

送化主(其九)

少年入众先行乞,最初一步须牢实。

多见时流昧此心,施受之间两无益。

信心人,一粒米,重似丘山曾不止。

持来岂是得便宜,未了分明著他底。

贤禅贤禅宜努力,诸佛众生从此出。

逆行顺行忽相当,户户门门成大吉。

形式: 古风

送泐潭化主往泉南

马驹霜蹄疾如电,过处千人万人见。

于中有个见得亲,也似不虚行一转。

古来佛国号漳泉,此去逢人呈旧面。

不须更拣亲与疏,是有是无都一串。

看看激起南海波,流入西江为瀚漫。

江西老宿问空生,但道而今成老健。

形式: 古风

送通功二化士造大际藏经

大经本无文,唐梵错翻译。

瞿昙宣一字,至今犹未毕。

历世痴圣人,出头竞分析。

要使其光明,转见黑似漆。

若入衲僧手,自是不费力。

拈出大际山,般若波罗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