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夜》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情感。
首句“徙倚西风外,秋声满凤池”,诗人站在西风之中,感受着秋日特有的声响,这些声音仿佛充满了整个凤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这里的“凤池”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之地,或是某种理想化的境界。
接着,“何堪砧杵夜,又在月明时”,诗人感叹于秋夜的寂静中,砧杵声(捣衣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这种声音常常与离别和思念相关联,让人不禁心生感慨。月明之夜,本应是温馨浪漫之时,但在诗人眼中却添了几分忧伤。
“病叶辞柯响,寒桐转漏迟”,描述了秋叶在寒风中飘落的情景,以及寒桐(可能指梧桐)在夜晚缓慢滴漏的声音。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萧瑟与寂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脆弱与感伤。
最后,“起看三尺剑,悲壮两难持”,诗人起身凝视手中的长剑,心中涌起一股悲壮之情,但又感到难以把握。这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也可能暗含着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秋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