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顷元祐三年春礼部不第蒙东坡先生送之以诗黄鲁直诸公皆有和诗今年秋复下第将归耕颍川辄次前韵上呈编史内翰先生及乞诸公一篇以荣林泉不胜幸甚

半生虚老太平日,一日不知人不识。

鬓毛斑斑黑无几,渐与布衣为一色。

平时功名众所料,数奇辜负师友责。

世为长物穷且忍,静看诸公树勋德。

欲持牛衣归颍川,结庐抱耒箕隗前。

祇将残龄学农圃,试问瀛洲紫府仙。

形式: 古风

翻译

半生在太平盛世虚度,一天中无人识我无知。
两鬓斑白,黑发稀疏,渐渐与布衣同色。
平日里的功名,众人早有预料,命运多舛,辜负了师长朋友的期待。
面对困厄,我甘愿忍受贫穷,静观他人建立功业和美德。
想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返回颖川,筑屋于耒箕山前,过农耕生活。
只愿用剩余的岁月学习农事,尝试向仙境的神仙询问人生真谛。

注释

半生:一生的一半。
虚老:虚度年华。
太平日:太平盛世。
人不识:无人认识。
鬓毛斑斑:两鬓斑白。
黑无几:黑发稀少。
布衣:平民百姓。
一色:相同颜色。
功名:名声地位。
料:预料。
数奇:命运坎坷。
师友责:师长朋友的期待。
长物:多余之物。
忍:忍受。
诸公:众人。
树勋德:建立功业和美德。
牛衣:粗布衣。
庐:房屋。
耒箕:耒耜(农具)。
前:前面。
残龄:余生。
农圃:农事。
瀛洲紫府:传说中的仙境。
仙:神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诗人自述年事已高,头发斑斑,而社会上的功名却与己无关,这表明他对于世俗的成功标准持有超脱态度。同时,他也感慨于自己未能达成师友们对他的期望,显得有些遗憾。

诗中“世为长物穷且忍”一句,透露出社会竞争的残酷和物质欲望的压迫,而诗人却选择了超然物外,以一种静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现象。最后,他表达了想要返回颍川(可能是他的家乡),过上简单生活,学习耕种,追求一份宁静和自然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老年平淡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越,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生活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相逢行

平生不为轻薄游,故亦未作相逢行。

寻常木彊畏犯义,直欲端彦规后生。

有客性不羁,谓我何泥固。

太上立德次立功,痴儿乃为功名误。

颜回穷冻终何成,东山饿夫适自苦。

君不见白杨依依北邙墓,断碣灭裂碍行路。

髑髅物化今何为,剑钺虽存委为土,痴儿胡为不早悟。

我闻是言笑不顾,抠衣布武出门去。

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

想像彷佛若神遇,果见姣姬拾翠羽。

縠袂障日扬轻素,芙蕖倒影碧波媚,薄云映日光未吐。

冶容异公行,联娟美无度。惊翩翩,下烟渚。

游翔媠,将高举。

为怜牵牛久独处,欲解明珰赠交甫。

临行惠我不语意,定驾星軿为暮雨。

形式: 古风

神松岭即岳神为圭禅师一夕自北岭移者

初闻百梁村,拔自天池井。

今知万松冈,一夕趋北岭。

顾兹挟山威,何心罔知警。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秋日杂兴(其五)

秬黍亘广隰,整整万戈矛。

旌旄乱风叶,森森疑战秋。

如闻高奴塞,将军用世侯。

胜算应在目,愿解西顾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日杂兴(其一)

悠悠东郭道,莽莽四海志。

晨光晞高林,泫露泣征辔。

巨防扬渌漪,哀泉赴横卫。

我生窘羁束,感叹抚消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