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荅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轩辕应顺动,力牧正趋陪。

道合殷为砺,时行楚有材。

省方西礼设,振旅北京回。

地理分中壤,天文照上台。

寒依汾谷去,春入晋郊来。

窃比康衢者,长歌仰大哉。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黄帝顺应天命而行动,力牧作为辅佐紧相随。
我们的道路如同殷商砺石,时势造就楚地人才。
考察四方诸侯行礼,大军凯旋回归京都。
地理位置居中央,天文观测在上天台。
寒冬离开汾河谷,春天来到晋国郊外。
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康庄大道,高歌赞美伟大的时代。

注释

轩辕:黄帝。
应顺:顺应。
动:行动。
力牧:辅佐人物。
正趋:紧随。
陪:陪伴。
道合:道路契合。
殷为砺:如殷商砺石。
时行:时势造就。
楚有材:楚地人才。
省方:考察四方。
西礼:西边的礼制。
振旅:大军凯旋。
北京:京都。
回:回归。
地理:地理位置。
分中壤:居中央。
天文:天文观测。
汾谷:汾河谷。
春入:春天来临。
晋郊:晋国郊外。
窃比:私下比较。
康衢:康庄大道。
大哉:伟大。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冬曦的作品,奉和圣制,意味着这是根据皇帝的诗篇而创作的和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出行与自然景观的诗歌。

"轩辕应顺动,力牧正趋陪":轩辕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兽,此处比喻行军;力牧指的是控制马匹的能力,即驾驭之能;正趋陪则表示队伍整齐地随从。这里描绘了军队或车队有序、有力的前进场景。

"道合殷为砺,时行楚有材":道合指的是道路畅通无阻;殷为砺,则是比喻道路坚硬如同石砥;时行则表明适逢其时的行动;楚有材则暗示楚地丰饶,有着丰富的资源。

"省方西礼设,振旅北京回":省方可能指的是巡视边疆;西礼设或许是指设置礼仪于西域;振旅即整顿军队准备行进;北京回则表示返回京城。

"地理分中壤,天文照上台":地理分中壤表明对土地的划分和管理;天文照上台,则是指观测天象以定吉凶,可能暗示皇帝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决策。

"寒依汾谷去,春入晋郊来":此句描写了季节变迁,从冬天离开汾水流域到春天进入晋地郊野。

"窃比康衢者,长歌仰大哉":窃比可能是指隐约相似;康衢者或许是历史上的伟人;长歌仰大哉,则是在赞美伟大的成就和人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季节变换以及军队行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盛世和皇帝英明领导下的赞颂之情。同时,这也反映出唐代文化的自信与辉煌。

收录诗词(18)

赵冬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莲字

浅术方观海,深恩忽见天。

学开丹殿籍,名与石渠贤。

良辅膺休命,微生谬采甄。

春馀仍哢鸟,夏近未舒莲。

笺札来宸禁,衣冠集诏筵。

史臣知醉德,欲记升中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穷鸟婴笼缀,孤飞任播迁。

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

楚云何掩郁,湘水亦回邅。

怀哉愧木雁,忽尔枉兰荃。

愈疾同枚叔,销忧比仲宣。

归途书可畏,弱操石犹坚。

覆载虽云广,涔阳直块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三门赋附歌

甲负石兮空自奇,客乘查兮何远为。

君不见虚舟之泛泛,浩浩乘流而不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和燕公别灉湖

南湖美泉石,君子玩幽奇。

湾澳陪临泛,岩峿共践窥。

秋风赪桂竦,春景绿杨垂。

郢路委分竹,湘滨拥去麾。

枉帆怀胜赏,留景惜差池。

水木且不弃,情由良可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