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岩寺梦访廓然于龙山路中见之

山高夜气催烦暑,竹风为作南轩雨。

梦随柔橹到西兴,舣舟步入龙山坞。

萧萧松下逢睿郎,问信远来亦良苦。

觉来但记谈笑欢,不省欢时竟何语。

卧看篝灯一点明,岭海茫茫隔吴楚。

安得却如清梦中,杖履追随长尔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梦境中的奇遇与现实的对比,充满了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山高夜气催烦暑,竹风为作南轩雨”以山高、夜气、竹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凉。接着,“梦随柔橹到西兴,舣舟步入龙山坞”描述了诗人梦中乘船前往西兴,然后步行进入龙山坞的情景,充满了梦幻与神秘色彩。

“萧萧松下逢睿郎,问信远来亦良苦”则描绘了在松林下遇见一位睿智的男子,对方从远方前来探望,旅途艰辛。这一场景充满了人情味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

“觉来但记谈笑欢,不省欢时竟何语”表达了诗人醒来后,只记得与这位朋友交谈时的欢愉,却忘记了具体说了什么,突显了友情的美好与纯粹。

“卧看篝灯一点明,岭海茫茫隔吴楚”通过描写诗人躺在床上,看着微弱的篝火灯光,感叹着遥远的距离,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感慨。

最后,“安得却如清梦中,杖履追随长尔汝”表达了诗人希望再次回到那个清静美好的梦境中,与朋友相伴,共享快乐时光的愿望,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美景以及理想生活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乾上人会余长沙

兀坐思归不举头,窗风为我翻书叶。

众中闻语认乡里,便觉石门寒叠叠。

云庵已作白塔新,当眼风枝心欲折。

道人丛林十年旧,古寺青灯夜相接。

失声方欲问江南,忽忆去年淮上别。

逃空蛩然闻足音,见子令人解愁结。

地炉火冷霜月苦,一室諠哗终暖热。

湘山破晓立俜停,秀抹铅华馀积雪。

故应山亦为余喜,隔岸遥看圆笑靥。

千岩佳处可同游,明日波晴当理楫。

形式: 古风

黄鲁直南迁舣舟碧湘门外半月未游湘西作此招之

江夏无双果无双,子云赋工未必尔。

那知一饭在家僧,真是潜山癞居士。

春湖白鸥未入手,衣冠林中作蝉蜕。

平生俯视造物儿,儿顽不省犹相戏。

罗浮旧游今再游,一念去来开眼睡。

泊舟隔岸望湘山,应爱烟霏浮幕翠。

快当著屐上千岩,要看松风迎笑齿。

公虽妍蚩付一目,定自胸中有泾渭。

我非破头山下人,闻弦赏音亦风味。

知君不传西土衣,一龙一蛇聊玩世。

形式: 古风

鲁直弟稚川作屋峰顶名云巢

只今海上青石牛,曾卧天子黄金屋。

下看朱紫如堵墙,上前诸公遭牴触。

眼高四海镜面空,潜山归来巾一幅。

惭愧君家小冯君,自是河东真鸑鷟。

文章五色体自然,秋水精神出眉目。

人间不识但闻名,水非醴泉石非玉。

江南一峰独高寒,时时笑语云间宿。

弟兄出处两相高,故作云巢对山谷。

形式: 古风

陈莹中由左司谏谪廉相见于兴化同渡湘江宿道林寺夜论华严宗

范韩醉倒眠荒丘,撼之不应民始愁。

天生公副天下望,雷霆声名塞九州。

立朝严冷传铁面,坐令鼠辈惊鱼头。

上前论事伤太直,逆鳞投笏来南陬。

长沙共渡一水碧,中流笑语惊沙鸥。

湘西古寺夜对榻,高论自破千人浮。

华藏法界在掌握,遇缘即宗甘自由。

世惊海隅在万里,我视阎浮同一沤。

坐中忽举毗卢印,印海印毛皆遍周。

大哉此法本无碍,从公一游容我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