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反映了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诗人方回在五月初二日听到消息,得知四月二十七日时,祁门县发生了严重的洪水,鼓楼被淹没,蛟龙斗争导致大量人员溺亡,休宁县江潭等地也有多处发生洪水,造成多人被冲走。诗中表达了对这场灾难的深切忧虑和哀悼之情。
“今岁知何处”,开篇即以疑问句式表达出对当前年岁的困惑与不安,暗示了对时局的担忧。“天刑亦惨哉”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悲痛之情。“潢池犹未静,洚水复为灾”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的情景,潢池比喻小范围的水灾,洚水则指大规模的洪水,两者并存,说明灾情严重且广泛。“民叛非无说,官贪有自来”揭示了民众叛乱的原因之一是官府的腐败贪婪,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祁门郑龙斗,此祸又谁胎”将矛头指向了具体的事件和人物,郑龙斗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官员或事件的始作俑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洪水灾害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体现了古代文人关注民生疾苦、批判社会不公的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