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上曲七首(其二)

中军杀白马,白日祭苍苍。

号变旗幡乱,鼙乾草木黄。

朔云含冻雨,枯骨放妖光。

故国今何处,参差近鬼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中央军队杀白马,白天祭奠天空
旗帜混乱号角响,战鼓震动草木黄
寒冬乌云含冰雨,枯骨散发诡异光芒
故乡如今在何方,零落模糊似鬼域

注释

中军:古代军队的指挥中心。
白马:象征纯洁或重要仪式。
苍苍:形容天空广大无边。
号变旗幡:战斗中的信号和旗帜。
鼙:古代的一种战鼓。
朔云:北方的乌云。
妖光:神秘或不祥的光芒。
故国:过去的家乡或祖国。
鬼方:古代对北方荒蛮之地的称呼,这里形容遥远或陌生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后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时光的怀念与现实苦难的哀叹。

“中军杀白马”一句,以战争的残酷为背景,展示了战乱的惨状。紧接着,“白日祭苍苍”则透露出一种祭祀亡魂的情感基调,苍苍二字增添了一种萧瑟与悲凉。

“号变旗幡乱,鼙乾草木黄”两句,通过对军中混乱场景的描绘,以及自然界颜色的变化,传达了战乱后的荒废与衰败。其中,“号变”指的是战争中的悲壮叫声,而“旗幡乱”则是战后残留下来的破碎旗帜;“鼙乾草木黄”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草木枯黄反映出季节的更迭与荒凉。

“朔云含冻雨,枯骨放妖光”两句,以一种超现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死亡和神秘感的景象。其中,“朔云”指的是边塞之地的厚重云层,而“含冻雨”则暗示了一种寒冷与苦难;“枯骨放妖光”更是直接了表达出一种死后的恐怖与诡异。

最后两句,“故国今何处,参差近鬼方”表达了诗人对于失落故土的深切哀伤。其中,“故国”一词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参差近鬼方”则是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暗示了一种生者与死者的边界模糊,不可触及的恐惧。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果的描绘,以及自然景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故土沦丧以及生命消逝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上曲七首(其三)

白雁兼羌笛,几年垂泪听。

阴风吹杀气,永日在青冥。

远戍秋添将,边烽夜杂星。

嫖姚头半白,犹自看兵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四)

久雨始无尘,边声四散闻。

浸河荒寨柱,吹角白头军。战马龁?草,乌鸢识阵云。

征人心力尽,枯骨更遭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五)

帐幕侵奚界,凭陵未可涯。

擒生行别路,寻箭向平沙。

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

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六)

地角天涯外,人号鬼哭边。

大河流败卒,寒日下苍烟。

杀气诸蕃动,军书一箭传。

将军莫惆怅,高处是燕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