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仲春二首(其二)

长安花繁仲春月,北风倒山雨成雪。

穷巷下里裤襦尽,老翁稚儿骨欲折。

吾人谙事不复惊,以手扣额愿天晴。

夕阳才升已复晦,积云如山那肯退。

形式: 古风

翻译

长安城中花朵盛开在仲春的月夜,北风吹过使得山间的雨水变成了雪花。
贫寒小巷里的人们衣着破旧,连老人和小孩都冻得骨头几乎要折断。
我们这些人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不再感到惊讶,只是用手敲额头祈求上天放晴。
夕阳刚刚升起却又被乌云遮蔽,堆积的云层像山一样不肯散去。

注释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唐代的长安。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北风:冬季或寒冷地区的风。
倒山雨成雪:形容雨势大,像倒下的山一样,结果变成雪。
穷巷:贫穷的街道。
下里:社会底层,穷人居住的地方。
裤襦:古代的短衣和裤子,泛指衣物。
老翁稚儿:老人和小孩。
骨欲折:形容极度寒冷,骨头几乎要冻断。
吾人:我们这些人。
谙事:经历世事,见多识广。
以手扣额:用手敲打额头,表示祈求或无奈。
夕阳:傍晚的太阳。
晦:阴暗,天色昏暗。
积云如山:层层叠叠的云像山一样。
那肯退:不肯轻易退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的风雪交加的景象,通过对长安城中花开与北风带来的雨雪并存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自然界的荒谬与反常。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天气突变引起的困扰和无奈。

"穷巷下里裤襦尽,老翁稚儿骨欲折"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百姓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艰难处境,显示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所感到的无力和愿望。"吾人谙事不复惊,以手扣额愿天晴" 这里"谙事"意味着习以为常,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改变,希望天气能转晴。

最后两句 "夕阳才升已复晦,积云如山那肯退" 则描写了天气的迅速变化,即便是太阳初升,也被阴霾取代,而那些堆积如山的乌云,又似乎无意消散。这里强调了自然力度的不可预测和人力的渺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风雪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无法掌控的无奈情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长安仲春二首(其一)

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

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

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

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

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

斗杓东指令未行,要使烛龙聊泼剌。

形式: 古风

风驶浪涌仲达喜其快因作一篇

人生不欲甚快意,迟速到家还一致。

向来白浪涌如山,舟中呀呷几丧气。

我师禅祖学不动,颇觉苍茫忘定慧。

凭河不悔圣所非,君勿为笑而为戒。

形式: 古风

东方

东方未明更五鼓,星河寥寥寒雁度。

铛铛鸣铎谁家车,陌上驱牛辗霜去。

北风吹面足踏冰,村南早饭天未明。

年年输税洛阳城,慎莫后期官有刑。

形式: 古风

东方曼倩

轩冕功名何足为,先生聊作易农资。

汉庭诛死皆卿相,犹说才能胜滑稽。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