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反映出一位游子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开篇两句“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通过对比昔日扬帆远行与今日眺望东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北向南的旅程,以及心中所怀念之地的方向。
“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则是对个人遭遇和时代苦难的抒情。这里,“泥沙一命”暗指生命在自然界中如同泥沙般脆弱,而“九分九”象征着极度的危险与艰辛;“风雨六年”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局,连续六年的风雨象征着持续的动乱与磨难;“三月三”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是对苦难长久性的感慨。
接下来的“地下故人那可作,天涯游子竟何堪”表达了诗人对于已逝去亲人的思念和自己流离失所的无奈。这里,“地下故人”指的是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而“那可作”是对他们不再能相见的哀叹;“天涯游子”形容诗人自身的漂泊状态,无法找到归宿之地。
最后两句“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则显示了诗人的自责与无奈。诗人似乎在反省自己的选择和命运,感慨自己曾经的坚持可能导致了更大的困苦;“面对西山已发惭”中的“西山”或许是诗人内心所向往之地,但现在只能面对它而感到惭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一位游子对于故土、亲人以及自身处境的深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