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隐逸于深山的生活状态,诗人与家人共同居住在一片偏远的孤岑之中。"蹴得苍苔一径深"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自然中留下的足迹和对大自然亲近的情感。同时,诗人也提到了"逃难人多分隙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但诗人自己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放生麋大出寒林"一句,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怜悯之心。"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表达了诗人的超脱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他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流传后世,但却不以此为重,而是追求一种淡泊明志、接近禅宗境界的心灵状态。
最后,"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则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感受。经过一场暴风雨后,天气转晴,诗人在山中漫步,每次登上一座山峰,就会吟咏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精神追求的独特视角。
不详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病来犹强引雏行,力上东原欲试耕。
几处马嘶春麦长,一川人喜雪峰晴。
闲知有味心难肯,道贵谋安迹易平。
陶令若能兼不饮,无弦琴亦是沽名。
闲身事少只题诗,五十今来觉陡衰。
清秩偶叨非养望,丹方频试更堪疑。
髭须强染三分折,弦管遥听一半悲。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金石皆销铄,贤愚共网罗。
达从诗似偈,狂觉哭胜歌。
高燕凌鸿鹄,枯槎压芰荷。
此中无别境,此外是闲魔。
月下留丹灶,坛边树羽衣。
异香人不觉,残夜鹤分飞。
朝会初元盛,蓬瀛旧侣稀。
瑶函真迹在,妖魅敢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