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全家人都依恋着这座孤独的小山,踏过青苔的小路深入其中。
避难的人们在缝隙中分得土地,放生的大麋鹿从寒冷的树林中出来。
名声应如不朽一般被人铭记,道理通达无心机则接近佛的境界。
昨晚前溪突然下起了雷雨,傍晚天晴后我在散步,数着山峰吟咏诗篇。

注释

全家:指全家人。
恋孤岑:依恋孤独的山峰。
苍苔:青苔。
一径深:一条小路深远。
逃难人:逃避战乱或灾难的人。
分隙地:在狭窄的地方找地方居住。
放生麋:放生的麋鹿。
寒林:寒冷的森林。
名应不朽:名声应该永垂不朽。
轻仙骨:看淡成仙的追求。
忘机:没有心机,心境平和。
近佛心:接近佛教的禅心。
前溪:前面的小溪。
骤雷雨:突然而猛烈的雷阵雨。
晚晴:傍晚的晴天。
闲步:悠闲地散步。
数峰吟:数着山峰吟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隐逸于深山的生活状态,诗人与家人共同居住在一片偏远的孤岑之中。"蹴得苍苔一径深"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自然中留下的足迹和对大自然亲近的情感。同时,诗人也提到了"逃难人多分隙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但诗人自己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放生麋大出寒林"一句,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怜悯之心。"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表达了诗人的超脱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他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流传后世,但却不以此为重,而是追求一种淡泊明志、接近禅宗境界的心灵状态。

最后,"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则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感受。经过一场暴风雨后,天气转晴,诗人在山中漫步,每次登上一座山峰,就会吟咏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精神追求的独特视角。

收录诗词(404)

司空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字:表圣
  • 生卒年:837~908

相关古诗词

书怀

病来犹强引雏行,力上东原欲试耕。

几处马嘶春麦长,一川人喜雪峰晴。

闲知有味心难肯,道贵谋安迹易平。

陶令若能兼不饮,无弦琴亦是沽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五十

闲身事少只题诗,五十今来觉陡衰。

清秩偶叨非养望,丹方频试更堪疑。

髭须强染三分折,弦管遥听一半悲。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五月九日

金石皆销铄,贤愚共网罗。

达从诗似偈,狂觉哭胜歌。

高燕凌鸿鹄,枯槎压芰荷。

此中无别境,此外是闲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月下留丹灶

月下留丹灶,坛边树羽衣。

异香人不觉,残夜鹤分飞。

朝会初元盛,蓬瀛旧侣稀。

瑶函真迹在,妖魅敢扬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