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赋圣几斋中牡丹名藕丝霓裳种来自亳州

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花师戏成幻。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回头意懒。

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曾见。

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云窗月馆。

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形式: 词牌: 瑞鹤仙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牡丹花盛开的壮丽景象,以“海天霞未卷”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背景,紧接着“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将清晨的山色比作自然的画师,赋予了自然景色以生命与情感。

“花师戏成幻。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牡丹花比作是春天的使者,其色彩层次丰富,由翠绿渐变至淡红,展现出牡丹花的娇美与生机。

“回头意懒。但微认、崔徽背面。”这里运用了崔徽的故事,象征着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情凝视,即使背影也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喜爱与怀念。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牡丹花花瓣上的痕迹,仿佛是秋日里藕丝般的纹理,生动地描绘了牡丹花的细节之美。

“曾见。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诗人回忆起与牡丹花相关的美好记忆,包括梦境中的彩笔描绘、歌谣中的檀唇轻唱以及醉酒后罗扇的轻摇,这些都增添了牡丹花的浪漫与神秘色彩。

“云窗月馆。湖山在,旧情远。”诗人将牡丹花置于云窗月馆的静谧环境中,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进一步强调了牡丹花的高雅与脱俗。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诗人想象着在夜晚,风声、水声与霓裳曲调交织在一起,与牡丹花相伴,表达了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最后,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深情关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因思念牡丹而感到的身心疲惫。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细腻描绘与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怀念。

收录诗词(201)

厉鹗(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雄飞,、南湖花隐等,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字:太鸿
  • 号:樊榭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692-1752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

孤舟入画,怪人间、谁写渔朋鸥侣。

起坐不离云鸟外,倒影山无重数。

柳寺移阴,葑田拖碧,花气凉于雨。

诗成犹未,远蝉吟破秋句。

忽记身是行人,劳君把酒,暂揖湖光去。

共惜风亭今夜笛,月逗离声前浦。

千里幽襟,一堤野思,终拟将家住。

甚时携手,水荭摇曳烟路。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好事近.吴江月夜

夹岸响青芦,瑟瑟吴波摇碧。

天借一帆风势,看垂虹秋色。

满船明月照无眠,今夕是何夕。

应被素娥笑我,太疏狂踪迹。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点绛唇.题授衣读书稻田隅图

片雨斜阳,柳阴濯足看行水。

世间良计,识字耕夫耳。风约云萍,又向芜城会。

推书起。酒阑无味,为我言田意。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菩萨蛮.马佩兮梅花卷子寓骑省之戚徵予赋此

微波冷托湘筠色,高枝早信寻难得。

玉骨不为泥,轻于云一丝。

镜花留半影,最薄东风命。

楚角莫飞声,人间无此情。

形式: 词牌: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