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汤叔永二首(其一)

鲁人岂解识东丘,夫子犹怀去鲁忧。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鲁国人怎会理解东丘的深意呢?孔子心中仍怀有离开鲁国的忧虑。
世间的公论又有谁能完全明白?品德高尚的人内心之事原本就淡泊无求。
投身仕途虽然不算遥远,但回家看望青山故乡,何不稍作停留?
自家的园径虽然还未荒芜,松菊依旧,可身处天涯,有多少思乡之情啊。

注释

鲁人:指鲁地的人,这里暗指儒家学者。
东丘:古代隐士常居之地,象征隐逸生活。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去鲁忧:孔子离开鲁国的担忧。
公论:社会公众的看法或评价。
了了:清楚明白。
德人心事:品德高尚者的心境。
休休:淡泊、无欲无求。
致身:投身于,致力于。
官路:仕途。
非远:并不遥远。
回首家山:返回家乡的山川。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这里指自家田园。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望乡愁: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宰的作品,名为《和汤叔永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淡然看待。

“鲁人岂解识东丘,夫子犹怀去鲁忧。” 这两句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情感,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也难以割舍乡土之情。这里,“鲁”指的是孔子的家乡,东丘则可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对世间纷争看得开,看得淡。"德人"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的心事原本就应当是平和无忧的。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于仕途生活的态度。尽管仕途并不遥远,但每当回望家乡之山时,却感到时间过得飞快,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未被人迹所至的小路、依旧繁盛的松树和菊花来表达诗人心中对于故土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家乡深厚的情感。

收录诗词(535)

刘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李果州同游茅山赠

我家荆溪东,矮屋八九间。

石田人不耕,自占水一湾。

十年去城市,乐此清昼閒。

饱闻西州英,奥学窥孔颜。

见贤岂无时,冰开水潺潺。

朅来洁齐俟,一语开冥顽。

锦机神所秘,启示不吾悭。

追随妙高台,勇往不作艰。

蹇步驱弗前,逸驾杳难攀。

惆怅默无言,诗卷惭空还。

三茅在何许,天末耸髻鬟。

胜处不可穷,老我尝窥斑。

幽人去不归,夜鹤守松关。

夫君金玉姿,秀气超人寰。

兴来得同游,句就知难删。

应同太史笔,有副藏名山。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和陈倅田妇刈麦韵因解嘲

君不见山东健妇把犁耕,子美为赋兵车行。

我尝一读三叹息,尚想青天闻哭声。

又不见峡女生涯在两脚,鬓发飘萧不堪掠。

我尝三复负薪篇,亦是子美夔州作。

山东征战苦未平,峡女家贫无㪷升。

吾邦之俗异于是,赋调不苛闾里宁。

八月诗人歌载绩,馀暇不如同力穑。

况复樵枯良易易,自昔民生在勤力。

通守于民情最亲,劳农不惮行侵晨。

他日席前须记取,要使深宫识苦辛。

形式: 古风

和罗权丞至日雪韵

台上五云纪,宫中一线添。

巧开三白瑞,幻出六花盐。

宿麦犹期润,前山已见尖。

应怜贵公子,索句久巡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和赵章泉寄诗韵

索居灵琐久尘埃,一读新篇病眼开。

妄意严诗编杜集,敢陪郭隗上燕台。

纡朱晚岁徒云尔,养素平生壮矣哉。

更许韩非书传尾,遗荣何止被云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