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杂诗六首.修酴醾架

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擎酴醾。

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

往来遂复废此径,举头碍冠行絓衣。

呼奴改作岂得已,抽新换故拆四篱。

来春席地还可饮,日色不到香风吹。

形式: 古风

翻译

贫寒人家无力购置坚固木材,只好用竹子搭建支架支撑酴醾花。
风雨侵蚀,这样的简易设施难以持久,不到三年就都散落了。
从此小径废弃,行走时头顶会碰到帽子,衣摆也会被挂住。
不得已之下,只得叫仆人改建成新的,拆掉旧的四面篱笆。
到了春天,即使在地上也能饮酒赏花,阳光照不到,只有清风和香气相伴。

注释

贫家:指生活贫困的家庭。
构坚木:坚固的木材。
缚竹立架:用竹子绑成的架子。
擎酴醾:支撑酴醾花。
风摇雨渍:风雨侵蚀。
耐久:持久。
俱离披:全部散落。
往来:来往行人。
废此径:废弃这条小径。
碍冠:碰到帽子。
絓衣:挂住衣摆。
呼奴改作:叫仆人改造。
抽新换故:拆旧换新。
四篱:四面篱笆。
席地:在地上。
日色不到:没有阳光照射。
香风:香气的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略显颓废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一座用竹子搭建的酿酒架的描述,展示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缚竹立架擎酴醾"一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正在进行的一项活动——酿造酒水,但这种制作方式显得既原始又不牢固。

接下来的几句"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往来遂复废此径,举头碍冠行絓衣"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力的摧毁。酒架因为承受不了风雨的侵袭,不仅迅速地破败了,而且连通往那里的小路也因人迹稀少而逐渐废弃。这不仅反映了物质层面的脆弱,也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无常和困顿。诗人通过"举头碍冠行絓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中行动的艰难。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诗人仍然表现出了对生活的一种坚持与适应。"呼奴改作岂得已,抽新换故拆四篱"表明尽管条件艰苦,但主人公依旧在努力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来春席地还可饮,日色不到香风吹"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与对自然美好的一种期待。即便是在破败中,也有可能找到某种简单而纯粹的乐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坚韧。而这种坚韧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条件的改造与利用上,也体现在对未来的一种美好预期之中。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客思

客思倦漂泊,居然感物华。

关头望红叶,马上见黄花。

薄宦终无定,闲愁讵有涯。

今朝书至否,几夕梦还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宫漏谣

宫漏清高处处闻,六街寂寂夜将分。

南下河梁缅诘曲,北瞻禁阙郁缤纷。

黄金锁闭斗城斜,白玉楼通上帝家。

若木未光潜日月,神仙不动积烟霞。

铜壶银箭夜何长,杳杳亭亭未遽央。

复道回廊接西掖,千门万户遥相当。

宛转徘徊不能驻,复出宫城透宫树。

宫树乌飞月欲西,烛光一道照沙堤。

龙骑联翩排阊阖,凤帷岑寂对狻猊。

广庭肃肃延冠带,剑佩峥嵘百神会。

施政发令四海春,庙堂垂衣天宇泰。

形式: 古风

将军行

赤光满面唇激朱,虬须虎颡三十馀。

腰垂金印结紫绶,诸将不敢过庭除。

羽林精卒二十万,注听钲鼓观麾旟。

肥牛百头酒万石,烂漫一日供欢娱。

自言不喜读兵法,智略何必求孙吴。

贺兰山前烽火满,谁令小虏骄慢延须臾。

形式: 古风

故翰林彭学士挽歌(其二)

平生对交旧,万日正如初。

不复知荣贱,都能忘戚疏。

遗灵瞻素几,伪物屏涂车。

家事何萧索,空馀万卷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